读完司马迁的《游侠列传》,心中久久沉浸在游侠的侠义中,深深被史太公的描述及对于世人对于游侠的不公平所感染。同时为文章的感染力所折服。
文章摆脱了《史记》的一贯格式,用记叙的方式来写传记。而是采取前部分用议论的方式,后半部分用叙述方式描写了朱家,田仲和郭解的生平事迹。
但两部分前后呼应,相得益彰,给人读来一气呵成,感伤不已。再读,再次感怀于史太公的愤愤不平。
结尾处“於戏,惜哉!”史太公将读者所有情绪推至高潮,然后就立马嘎然而止。其实所有的情绪和感怀在读者心中却如袅袅余音,久久回荡,挥之不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不禁令人拍案叫绝。
让我们再次细细品味一下此文。
文章的论述部分摒弃了我们议论文的常用方法,提出一个论点,然后用几个论据来阐述和证明。
本文用三段文字来论述,每段都是用比较的手法来阐述。
第一段:用靠“以术取宰相卿大夫术”之人来反衬,他们是靠诡计取得了高官然后得以计入春秋,然无可言者。
再用“义不苟合当世”的闾巷之儒来正面衬托。
这样一正一反的对比,来引出“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游侠的高贵品质。
第二段:将布衣之侠与有道德仁义的儒生作比较。
有道德仁义的儒生尚且会遇到窘迫的境地,何况那些布衣之侠,但是他们虽然境遇不佳,然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
再次通过对比赞许布衣游侠的高丰亮节。
第三段,通过孟尝君、平原君之类的贵族之侠与布衣之侠作了对比。再次点明游侠名不虚立,士不虚附。
通过三段层层对比,反复涌叹,抒发对游侠的高贵品质的赞叹,同时表达出对于他们受到不公平遭遇的强烈不满之情。
后面几段就是具体述说了几个游侠的事迹,来佐证前面的议论部分的观点。
本文描写了朱家、田仲、据孟、郭解四个人。但在描述中有详有略。田仲就一语带过,意在突出朱家,楚田仲以侠闻,喜剑,父事朱家,自以为行弗及。
而描写朱家的时候举了一个真实例子来说明,既阴脱季布将军之厄,及布尊贵,终身不见也。自关以东,莫不延颈愿交焉。
朱家将季布将军从厄运中挽救出来后,却不并不以此居功,因此谋求荣华富贵。寥寥数语立马呈现出一个受人尊敬的游侠人士,不由让人肃然起敬。
而描写据孟这个人物,则从侧面描写,条侯为太尉,得剧孟,喜曰:“吴楚举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无能为已矣。”天下骚动,宰相得之若得一敌国云。
通过条候周亚夫对于据孟的态度,突出据孟是个非同凡响的厉害角色。
最后司马迁浓墨重彩地详细描述了郭解的生平事迹,以及遭遇的不公平待遇,读来唏嘘不已。
整篇文章不仅议论是层层渲染,叙述部分也是详略得当,通过正面和侧面不同角度来刻画人物。
不仅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文章也变得生动而立体。大大增加了可读性,犹如行云流水,又曲径通幽,蜿蜒而上,读来久久不忍掩卷。
《史记评林》评价此文:咨嗟慷慨,感叹宛转,且层层回环,步步转折,曲尽其妙,真“百代之绝”。
正如《古文观止》的评语:一篇之中,凡六赞游侠,多少抑扬,多少往复,胸中荦落,笔底摅写,极文心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