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也属于一种瘾品

堪比与吸烟一样让人上瘾的盲盒,有人甚至为了它年消费上百万元。你想知道为什么吗?让我们一起来一探究竟。

我们先来看什么是盲盒?它是生产商打造的一种带有IP的玩具玩偶,供消费者挑选。然而在购买过程中,消费者并不清楚盒子中的玩偶到底长什么样子,是不是自己喜欢的那一款,因此被称为“盲盒”。除了普通款的盲盒以外,商家还会推出限量版、隐藏款盲盒,吸引更多消费。

消费者购买盲盒的心理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小爱是一个普通白领,开始玩盲盒已两年。据她说,自己每个月会花费近千元来买盲盒,总共买了差不多2万元的盲盒。据调查,这个金额还是属于“很理性”的玩家。她总共抽到过两次限量隐藏款。她说:“抽到隐藏款的一瞬间,那感觉就像是中了100万一样!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这么看来,盲盒无疑是一种成瘾性的商品。它满足了成瘾性商品所必要的条件:易获得,即时性奖励,多变的奖励,社交货币。

1、易获得

习惯不会凭空养成,只会逐步形成。在你还没有对此事养成习惯之前,高频的触发会加速你习惯的养成。

看回盲盒,截止到2019年底,有一款叫做某某玛特的盲盒,在国内一二线城市的线下直营店已经有114家,还拥有825台机器人商店。它利用不同的场景触点,向目标人群投放,让潜在用户不断接触它,触发用户的购买欲望。

只要你想买,没有你买不到的盲盒。例如在某东上午10点下单,下午就能送到你手里。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盲盒商家都把门槛降低到了最简单的地步,让买家往里涌。

这像不像香烟,虽然国家有管控,只允许有资质的商家才能经营烟草。但是,烟草经营点分布在大街小巷,密度高过了一切消费品的零售网点。目的就是让烟民需要买烟时,及时方便的能够买到香烟。

而盲盒最大的坑还在于新品不断。以某某玛特为例,每个系列都会按季节发售,一个系列十几个款式,每个款式动作、表情、服装上都有变动。每个新品都在向你招手,买了第一个,就总想再看看别的款,反正一个也不贵。不知不觉地,你就很容易陷入买买买的无限循环。降低初购门槛的同时,又新品不断,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产品复购率。你复购率越高,商家就越容易把购买盲盒培养成你的习惯。

2、即时性奖励

人性的本源是偏爱即时性奖励的。就好比这样的故事:一群小孩吃糖,先给每人发一颗糖,如果十分钟后,这颗糖还没吃,那么就会再获得一颗糖。但是,多数小孩都忍不住就把给到的糖吃了。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得到了第二颗糖。

如果没感觉,没关系。给你出一道选择题:如果让你在现在就得到100块钱与一个月后得到110块钱之间做选择,你会怎么选呢?

在面临选择时,人们对即时结果比对遥远的结果更为重视,而且重视程度要高得多。因此,打开每一个盲盒的那一瞬间,就是一次次即时性奖励的重复,一遍遍对你的加强。

3、多变的奖励

让买家对盲盒上瘾,无穷的多变性是关键。

就拿某某玛特来说,一整箱盲盒有12套盲盒,一套盲盒里有12个玩偶。有些“端箱”玩家,一端就是一整箱144个玩偶。为啥要端箱?一整箱144个玩偶里,有一个是隐藏款。大多数玩家,都对收集隐藏款充满了渴望。为了保证买到那个隐藏款,他们甘愿一次性花掉144个玩偶的钱。

隐藏款的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和期盼,确定后随之而来的不甘心或者满足感,就像赌博、彩票和游戏一样,深深地抓住玩家的情绪。

让买家着迷的,正是拆开盲盒前的不确定性,以及拆开后收获的小确幸。

4、社交货币

社交货币,简单讲就是你把这个东西分享出去后,别人会给你正面的评价。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社交货币来换得和别人的交流、沟通,获得别人的好感。

盲盒不再是单纯的商品,它成为了一种社交货币。

很多拆盲盒视频播放量多达几十万,可以收获十几万的赞。真正会玩盲盒后,你就掉进了一个“圈子”。这个“圈子”里面的人,无时无刻不提醒你有关盲盒的一切消息。某某人昨天运气好,又抽到一个什么?某某的什么现在已经可以卖到2000块钱了。。。就好像吸烟者,每时每刻身边都有人提醒着他:兄弟,来一根吧。

最后问你个问题:假如花了720个娃娃的钱,到底能不能买到那个1/720概率的那个隐藏款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