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3日李虹老师课程总结
在诸如亲密关系及亲子关系等近距离的关系中,我们经常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对方讲话,我们不愿意听,或者是我们讲话,对方不愿意听!
对于背后的原因,李虹老师在昨天的讲师营晚课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方讲话,我们不愿意听,是因为我们感觉到不安全,我们觉得自己的利益、空间、边界等等受到了威胁;我们讲话,对方不愿意听,也是同样的道理。
紧接着,李虹老师又把背后的道理拉到更高的维度进行解析:
只要在沟通时让对方感到了不安全,对方绝对不会让步,因为这是人性!
所以,在和对方进行有分歧的沟通时,我们不仅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让对方感到安全,否则别人绝对不会和你达成和解!
对于此,李虹老师开出的药方是——把“我们的目的”这个词种在心里!
有了这个认知基础之后,李虹老师又把如何应对“有分歧的沟通”这个课题拆解成三个步骤:
首先,问一问“我的目的是什么?”
这是我们进行此种沟通的起点、初心,但是滑稽的时我们往往自己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或者在和对方的“交锋”中陷入情绪化而忘了自己的初衷,所以要先搞清楚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这个目的自己能够做什么?
其次,问一问“对方的目的是什么?”
这是一个关键的转换步骤,对方之所以坚持其观点、立场、行为模式或者价值观,一定是从中有受益,如果我们搞不清楚对方要的是什么,所有的努力都无济于事。所以,我们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搞明白对方所需,并且清楚地知道我希望为对方实现什么?
最后,问一问“我们共同的目的是什么?”
这是改变过往思维模式的最核心的步骤,来到这个步骤要思考我可以为我们做些什么?对于我们两个人来说实现了什么?这是一个达成双赢解决方案的步骤,因为最后形成的想法,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而是两个人在你来我往的商量中碰撞出来的。
课听到这里,我不禁想到我和老婆之间一次印象深刻的“分歧性沟通”!
今年春节前我妈跟我提出,想让我妹妹家四岁的女儿春节后到我家住一段时间,一是小姑娘特别想来住,二是还可以和我家儿子作伴儿玩耍。
我一听,老太太说的言之有理,再说我也喜欢这个小外甥女,所以便满口答应下来。
但是,等我把这个想法跟我老婆提出时,老婆出乎意料地反对:
“我不同意,你妹妹之前带着孩子在这里住了那么长时间也就罢了,现在又要来,这个家就你们家里人来的多!家里孩子一多,天天闹哄哄的,搞得我没法学习!”
我一听这态度,心里的火噌的一下就冒起来了——啥意思,这个家难道我家人里不能来吗?我之前都答应妈了,这还让我的脸面往哪里搁?本来是让老妈和儿子都高兴的事情,因为你一己私利,就让大家都不高兴?这个家难道我就没有话语权了吗?这个人简直不可理喻!
当“不可理喻”这个词儿蹦出来之后,李虹老师之前在喉轮月课中的一句话浮现在了我的脑海中:
“不管对方的诉求在你看来多么不可理喻,但是从对方的角度来看,一定有其合理之处!”
于是乎,我耐着性子说:
“知道你怕别人打扰你,孩子来了之后天就暖和了,我妈白天基本可以带着出去玩,尽量少打扰你!”
老婆一听,态度有所缓和:
“要是这样的话,就让孩子来住一段时间吧,你妹妹一个人带两个孩子也不容易,但是最多一个半月,再长我不同意!”
一看有了转机,我赶紧趁坡下驴:
“你对我们家里人确实挺体谅的,一个半月时间有点短,不过我也理解你喜欢安静的诉求,就一个半月吧!”
老婆话锋一转:“那一个半月之后,谁给送回去呀?”
我原来想先把孩子接过来,住一段时间老婆就不计较“一个半月”的问题了,没想到她还认真了,于是只好硬着头皮说:
“没有别人送,之后我坐高铁给送回去。”
老婆接下来的提议,同样出乎我的意料:
“你给送回去,不仅累,还额外花钱。要不这样吧,时间上我就不计较了!不过,你不是说春节后开始降我每个月的零花钱嘛,现在我生意做得也一般,要不暂时就别降生活费了,就当对我的补偿了!”
我一琢磨,虽说要付出一定成本,但是主要目的达到了,况且这个成本完全可接受,同时老婆的诉求也得到了关注,于是就愉快地握手言和!
之所以这次沟通让我印象深刻,是因为这是我们两个之间少有的通过心(唇)平(枪)气(舌)和(剑)地沟通达成解决方案的,过往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以谈崩后大吵一架收场,就是以冷战N天之后不了了之收场,难有愉快的结局。
回头看,这次沟通基本上契合了李虹老师讲的三大步骤!
而史诗性的转折点在于,在觉得对方“不可理喻”之后没有让三丈高的怒火窜出来,而是耐下心来听一听对方的诉求!
其实,对于任何分析、僵局,都肯定有能让双方都得到满足的方案存在,只是我们固有的认知模式、思维模式限制住了我们,让我们只关注自己的安全感,而对对方的安全感视而不见,如此一来,沟通怎么可能成行!
最后,把李虹老师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所有的的狭隘,都来源于狭小的认知!”
让我们拓宽我们的认知,拓宽我们世界!因为如果不能形成沟通,生命将成为一个有一个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