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毕业了,回忆起大学几年,对于课程知识估计很多都还给老师了,但对于很多画面和感受,记忆犹新。意识到的没意识到的,这些经历造就了现在的自己。现在我想试着照乔帮主说的,look backwards and connect the dots,捋一捋这几年,有一个关键词是试错。
不光读大学期间,可以说人的一生就是一部试错史。不断打脸自己: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很多时候虽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可以先慢慢排除不想要的不适合的。初入大学,愣头愣脑,对自己和对外界都不够了解,就要多尝试,多撞南墙,并勤修正。
拿专业来说,最早对机械、经济和商科感兴趣,就选择都这些领域都有涉猎的Industrial Engineering.专业是在工学院,上了一些课程后首先发现,自己其实是学不来机械的。小时候喜欢电动玩具和拆拆装装,喜欢画画,是业余、随性、发挥想象力的,便误以为也会喜欢机械制图。但专业是要求规范的,设计的每个零件每个位置,都要极为细致,并涉及大量修改。便意识到自己当不成设计师了。
没选择读商科,有这样一个观点:商业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而是实战。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尝试去做项目解决一些问题。很符合大规律的是,几次的尝试都是以失败告终。反思起来,当时只把重心放在商业模式,以为点子好就能成,而忽视了执行力和团队建设。自己折腾的同时也在找实习,认为两个方向比较重要:市场和分析能力,因为置身市场才能了解真实的需求和痛点,并借助分析能力甄别真伪和前景。于是先后做了几家公司的市场实习生,后来又去一家投行做研究助理。虽不停打磨,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我想做出有价值的产品,但即使有了对市场的准确判断、可行的商业模式,我也很难做出什么,以为自己并没有掌握技术。虽然可以招募技术人员,但我会好奇它的原理、它是如何工作的。想通了这一点,便转变思路,去学习一门技术。
大四去了UCB,开始我选择的是数据科学。依据是人类日益产生大量数据,它们有很多价值可以挖掘。但真正学起来发现自己并不喜欢,于是陷入了迷茫,该学什么呢?由于UCB身处硅谷,计算机科学十分热门,我也就跟着选了一节。长期以来自己对编程和程序员有一些偏见,认为这个工作室无聊的,编程序的人也是无聊的。本科上过的一门C语言也没有好好学。然而,不经意选的这门课让我的态度产生了180度大转弯。而自己之前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没真正了解就轻易下结论。这门课的教授十分的博学、睿智、幽默,而计算机科学也是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我对数学和逻辑很感兴趣,而编程是用机器语言表达逻辑,并能解决问题。慢慢了解越深,越想学习更多,并想以此为职业起步。就这样,我在大四下,才基本想清从事什么领域。
研究生阶段,就上课+旁听+自学了将近20门计算机相关的课程,毕业后入职前的这段时间也在补没学过的。这些具体事例可能只是对当事人有价值,但道理是可以借鉴的。多尝试,才能拨云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