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年,又数着数着,滑了过去。
渐渐成长的我们也渐渐发现,时间这东西,感觉很长,实则很短。小时候的光阴总显得悠然、无虑,每天弹着玻璃球、看看动画片、嚼着各式零食,还会有一些特殊的收集癖,好像做作业只是顺带的事,更不会去盘算一学期有多少周,没人去数日子,只记得星期几。
喂,冈部,时间会随着人的感觉而变长变短,相对论真是既浪漫又伤感的东西呢!
-------命运石之门
▼
如今,大学生活好像一下戛然而止,做梦一般,即使醒了,也还在回想梦里的情景,一场场、一幕幕,不知不觉地,都化作了记忆。
大学前,我憧憬了许多事:竞选班干部、学会游泳、带女朋友去看泰山日出、做个大学霸... 现在,两年半过去了,结果是挑选军训负责人时我举手迟疑了,班干部没戏;学校没有游泳课,更没有游泳馆;女朋友更别提,泰山倒是去了,不过是和基友看的日出,成绩也是惨淡羞愧得很...
记得大一寒假回家,家里收到学院邮寄的成绩单,没怎么学,十二名。那时还冲劲十足,在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扉页上用文言题短文自我勉励,希望走过的路自己不会后悔。一次吃饭时候,和叔叔蹲在门口塘埂上聊天,谈及成绩,我信心满腹,说自己肯定能上去,因为无论初中高中,哪次不都是后来居上!然而待到大一结束,猛降至十八名,心中愤懑自责,无法接受。大二虽有所提升,也不过到原来位置,所以,这一年半,我只是从原点,回到原点...
▼
大学的感觉是很不同的,以前的标准行不通了,不再有人会给所有的学生用同一根绳丈量,也不会有人勉强谁做什么。好像,一下子就被人从监狱似的生活里放置到了一个准成人的环境中。没人管、没人理、没人褒奖也没人批评,外部动因少了,做事的内在动因多了。
各人有各人的生活道理,各人有各人的做事说辞,听得多了,觉得谁都挺对,但要是去模仿可就糟了,因为仿不来,也做不了。小时候便听过小马过河的故事,水牛说河浅仅及膝,松鼠说水深可没顶;有人说那绝非易事,有人说片刻即可轻松搞定...信谁?谁都不可全信,要有自己的考量,最好亲自试一试。前辈经验自是好东西,可也是心理障碍的始作俑者,倒不如什么都不想、自己上阵来得轻松。
▼
人际关系在大学里开始变得复杂微妙。无论是否单身,孤独是常有的,这是个必然经历的过程。怀念旧友,想打一通电话却不知对方是否在忙,还未接通便点下了红色挂断。有时,曾经熟悉的人发的动态,本已打好评论的文字,犹豫一下,还是删掉了,因为不知还以从前的方式说话是否合适。大学里的人,总是碰到一起很热乎,不见面便冷冰冰,似乎我和他很熟,却感觉很陌生,好像即使再也不见,大家都无所谓的样子。也许是许多话已不再好表达,大家心知肚明,实则都在等待别人的救赎。
从见到一个人,到说上第一句话,可以偶尔聊聊天,再到能好好谈谈心,这个过程在大学校园里似乎被拉长了很多。大家不常待在一起,又要处理各种杂事,所以,朋友虽多但不过泛泛之交的感触尤甚。能有几个合得来的,自当珍惜,看不惯的,心里骂两句,且莫当回事,别人有别人的活法。每个人来到大学,想要得到的东西是不同的,也许我看重的在别人眼里不过是个笑话,但也无妨,因为,道不同自不与之谋。
▼
曾经,在写给一位好友的信中,我说,其实在大学过去的近两年里,日子一直过得不开心。他在聊天中说并没有感觉出我的状态,说我还是和以前一样搓、一样逗。是啊!没感受到才是对的,若不是推心置腹的人,又怎会展现内心的阴暗面,谁会跟一个普通朋友倾吐苦恼,别人没有分担的义务,我也不愿被一眼看透。其实,大家都一样,在承受着只有自己知道的东西。当期望很高、目标很大、自己的能力眺望着理想时,那种无力和焦虑,只有自己能体会。
一点一滴的耕耘需要的,不只是一颗顽强的心,还有倍受冷落后依旧能从内里获取动力,然后笑着面对生活的勇气。
▼
我知道的一些人,在我看来,是那种本可以很优秀却自愿变成废柴的。不知道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可能是害怕逃离现在的圈子,或是害怕改变已经规律化的生活节奏,但表现出来的,除了怠惰,别无他有。
我也常常畏惧改变,但生活的游戏是,你主动他才会主动,你温柔亲近它才会朝你想要的方向发展,改变或许会犯错,但试错会让自己的轮廓更加清晰。外面没有想象得那么恐怖,去看看,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发现。而我,也始终笃定一个信念:别人能做的,只要我想做,只要我下功夫,必不会差!
▼
人的一生,至少在年青的时候,应该多尝试,因为没有什么不能舍弃的,尝试的成本不大。那种工作-娶妻生子-房奴车奴的生活,暂且不计入考量范围,一直待在一个地方,人会不知道世界到底有多大,自己到底有多逊。体验不同的生活,也是一种发现自己心之所属的方式。
接下来的实习会让我以另一种方式生活一段时间,从未尝试过,内心有些畏惧,但更多的是期待,因为说不定,我能发现我更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