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原回来已经整整一周的时间,可是思绪好像仍然停留在在那几天紧张忙碌充实的状态中。
学习的笔记还在慢慢整理中,咀嚼精华,吸收内化需要一定的时间。
重温记录那不寻常的日子,让生命留痕。
(一)那些人,那些感动
5月30号这天,本来想着上了第一节课就请假回家收拾行李出发,以便于路上的时间宽松些,可以早些到达培训地点,想要准时参加晚上7点半的读书会。可是我的搭档说要参加孩子的六一联欢会,所以要到10点半以后才能回学校。那好吧!成人之美!所以上午的一二节连着上完课,又给班长交代好两天的作业,又嘱咐了一些事宜。然后去教导处向校长请假。走在校园里心中还想着,万一校长不同意呢?我们是毕业班啊!再说这次培训是没有上面教育局红头文件的。脑海中想出很多种应对办法,总之一个信念一定要去的。结果见到校长说明情况。首先王主任很支持,你这是学习,去吧!只是学校不能报销。没关系,我没想报销的事。校长也痛快的答应了。我对主任和校长说了谢谢,离开。没想到如此顺利,为他们的支持而感动!显然我是多虑了。
就这样中午12点下班,简单收拾行装,去粥屋简单用餐。2点,由先生作陪自驾出发,要知道这次外出学习,先生为了孩子(孩子正好在太原上大学)跟我们方便见面,主动提出请假陪我前往,那一刻我感觉我是这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一路向西,穿越35个隧道,跨越整个太行山脉,只为奔赴一场盼望已久的盛会。
终于在6点50分顺利到达位于太原市郊的行知宏中学。大门口处有四位老师负责接待,我又仔细看一下四位老师,从年龄和长相判断这里面没有郭小琴老师。因为我们一家三口都要住在学校,这样免去我们在外面吃住来回奔波之苦。是郭老师负责安排,缴费的事情来之后找她再说。所以我首先打听郭老师的去向,负责接待的老师用她自己的手机拨通郭老师的电话,那端传来亲切温和的声音,我说明了情况。郭老师说明天让一个姓王的联系我。登记好信息,她们热情洋溢地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她们耐心细致地解疑答惑,在这一瞬间一路的舟车劳顿疲惫感一扫而光,我被她们的热心热情感染了我,就像来到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办好相关手续已经7点,离晚上的读书会只有半个小时的时间,我想如果餐厅没饭就不吃饭饿着肚子也要参加晚上的读书会《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决不能迟到的。拉着行李刚走到操场的东面,迎面遇到一位中年男人,他非常热情的和我们打着招呼,问:你们是刚报到的学院吧!晚上还有读书会,现在餐厅还有饭还来得及,可以带着行李去吃饭吧!我们谢过还是直接先去了宿舍楼,没有电梯,拎着行李快步上五楼,五楼的宿管接待老师早已在楼道迎候,她引领我们来到自己的宿舍,床上用品一律是新买的,角角落落打扫的一尘不染,虽说条件简陋但是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学生时代,这种体验的机会可是不多的啊 !
放好行李,简单快速吃好晚餐,直奔教学楼五楼的会议室。已经有一大部分学员的在等候了。我找了第三排的位置坐下,没有一点生疏感。我的目光一直望向主席台的右侧,一直在寻找哪个是郭老师哪个是传说中的郝老师。只见一个中年短发身材丰满的知性女人,那肯定是郭老师了,我一阵欣喜。7点半读书会准时开始,郭小琴老师主持讲话致欢迎词,记得最深的一句话:我们要做火种,自带光和热,以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因为郝老师下班才赶过来,高速堵车不能及时赶到会场。所以接下来是郭良锁老师主持,郭老师是新网师的教务处主任,事务繁杂琐细,台上的他年近花甲,背微驼,头发花白,一直在默默奉献着的工作着,付出着,服务着,没有一丝报酬。我的心里涌动着一股暖流。他挑选了四名领读人。其中有一位就是在集颜值与才华一身的上海的方老师。今天终于一睹芳容。
领读不到一半时,人群有些许的骚动,大家的目光一齐朝向门口,原来是郝老师到了会场,热烈的掌声顿时响起,郝老师解读了《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中的精髓部分:新教育实验构筑理想课堂项目研究认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是:第一重落实有效教学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内在的吗,魅力。第三重境界:知识、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人的梦想。能否实现,很大程度取决于能否拥有一个理想的 课堂。理想课堂背后的理论支撑:苏霍姆林斯基的思维重要性、杜威的五步思维法、帕尔默的课堂围绕在伟大事物周围、怀特海的认知规律、佐藤学。
分享:叶嘉莹诗歌研究鼻祖。
刘广文老师《人间词话》顶尖。
老师不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天花板;老师的眼界决定学生的眼界;老师的高度决定了学生的高度。
接下来是学员对于读书会的困惑等等的自由提问。大家畅所欲言,没有一点陌生感,那么亲近那么自然。读书会一直到10点才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