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李志还是因为罗永浩。
老罗也是个安利狂魔,早期在新东方的讲课录音里就安利过很多书和作家。之前也在微博里见他提过欣赏李志,没在意。
我不是那种爱屋及乌的脑残粉,不至于欣赏一个名人就仔细关注他说的一切。后来用了Smartisan OS,发现系统内置的铃声里有一首《被禁忌的游戏》的前奏,吉他曲,很有腔调的一段。于是就试着找了些李志的歌听。
顺带说一下,最早知道罗永浩倒也不是因为网上那些《老罗语录》的音频,那些应该是一些八零后大学生的集体回忆,那时的我还在跟高考搏斗。一开始知道罗永浩是在韩寒出版的唯一一本杂志《独唱团》上,老罗挂了一篇《秋菊男的故事》,文章讲维权的,写得挺有意思,我乐坏了,就记住了罗永浩。而《独唱团》的序言那页,韩寒的话下面隐约有个锤子的图案,后来老罗又做了锤子手机,因为锤子手机我又知道了李志……嗯…马克思爷爷说得对,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
《独唱团》的事下回再说。
有人说李志的歌里充满了「颓废和迷惘的青春气息」……我真的没感觉有很颓废迷惘,我估计这么觉得的八成都是装逼犯。为了听而听,不是刚好遇见。
喜欢网易云音乐的广告语——听见好时光。给人感觉好音乐不是刻意去听的,而是藏在时光里让人去相遇的。
听李志在《梵高先生》里唱「我们生来就是孤独,我们生来就是孤单」;在《寻找》里唱「我在恶心的世界里,寻找一个像你的人」;在《忽然》里又唱「幻想着朝西的生活,幻想着你被灯光伤感了寂寞」……可能有的人觉得真的好颓废好有感觉,可是我觉得,有嘛?他唱的不过就是他自己,不过就是“你”。
难道不就是像他唱的那样吗?
可能是装逼犯们的生活太“健康”了,觉得这些措辞就会让他们来感觉。不过我喜欢听李志不是因为他唱出了青春的感觉,而是因为他唱的,就是青春本身。
青春是一种病,是一种症候群,是一种可能被任何东西触动到的状态,它不是颓废,也不是迷惘,它就是那个样子。
青春和年龄无关,它可能一直在延续,所以凯鲁亚克说「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有些人永远是青春期晚期患者,无药可医。
而另一些人,他们的青春可能是一次性的,也有可能他们压根就没有走到青春里过。这些人向来会算计,识大局,善伪装,爱随同,一上来分明就是成年人的样子嘛,成年人总是急着拽住众口一词的价值符号,以标榜自己其实还很in。
真正的青年从来不关心大多数人会喜好什么样的事物,一切只是遇见而已。
所以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文艺青年」和「普通青年」的区别,只有「青年」和「伪青年」的差别。
所以不要太捧了,连李志自己都说,真搞不懂怎么会有这么多傻X会突然说喜欢自己唱的东西,你们一开始不是觉得很垃圾吗?
如果你还是觉得李志的歌真的很颓废很忧伤,你觉得所有民谣都很有那什么?很有感觉?好像不多扒拉几首民谣就显得自己没心没肺似的。我只能说,你想多了,衷心地祝愿你:
不要太郭敬明了。
我有时听李志甚至倒不是因为他有多“好听”,只是刚好被某个音符、某个句子触动到而已,只是刚好遇见罢了。
比如《天空之城》里上来的一句「飞机飞过天空,天空之城,落雨下的黄昏的我们」。
比如《关于郑州的记忆》里「似是而非或是世事可畏,有情有义又是有米无炊」。
比如《这个世界会好吗》里那句「这个世界会好吗」。
李志说过:我输出的不是音乐,是价值观。
可能是好声音节目的缘故,有人说这两年民谣火了。网上流传着一个有意思的段子:汪峰振臂一呼,摇滚不死!那英说民谣不死!周杰伦和哈林也说R&B不死!那到底谁死了?难听死了。
我倒觉得民谣不会火,至少不会火太久。火的永远只是人民币和装逼犯们。
给音乐强行划分一个风格这事本身就挺没劲的,那些能被所谓“民谣”真正触动的,大概都是一些有态度,有认知,有血有肉的青春期症候群患者。
而据我所知,这些人,其实为数不多。
@黄智宇
2016.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