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成为了留学身份
在学生管理处办理好了相应手续后,那么我就算是注册的学生了。
这里有必要对于德国的大学体系做个简单的阐述,基本上德国大学里都有德文和英文授课课程,有些专业设有学士和硕士两种毕业文凭。
大部分德文授课的都只有硕士文凭,相当于国内的本硕连读。我去的那个年代德国大学除了MBA外,其他的都是免学费的,包括对外国留学生在内,这也是当时国内掀起德国留学热潮的一个重要原因。
接下来就有几个重要问题需要自己去处理了,其中重中之重就是换签证,由于原来的签证是语言学习签证,有了大学的正式注册文件后就可以换成留学签证,留学签证一个是时间长,另外享有每年固定天数的打工许可,同时会有工作税卡,也就是可以结束打黑工的时代了。
于是乎先去购买了留学生保险,德国的全民福利体系是非常完善的,购买了留学保险后,享受的就是德国国民待遇,当时除了看牙医要有点挂号费外,其他的都是免费的,由保险公司处理。
保险买好后,就要继续准备其他材料,包括银行存款流水,对于中国留学生的一个歧视政策当时始终存在(我个人认为是歧视),账户里必须要有超过一万两千马克的存款,作为一年基本费用的保障,否则不给签证。这方面是自己已经准备好了的。
所有准备妥当后,这天早早的来到了慕尼黑外国人管理局,因为语言签证时来过一次有了一定的经验,所以没有了那些紧张情绪。德国的公务员只是一个稳定的工作,工资收入不高但是安稳,因此办事就是公事公办,当时的了解是,德国公务人员收受超过了50马克(后来变成了28欧)的礼物就算受贿,当然办事透明度就很高,但是效率一般。
进了管理局找到了办事地方,机器上领了号码就找地方坐下等待,排到我的时候带着我的材料和护照就进了办公室。
“您好!”我用标准的巴伐利亚方言打了招呼,在任何地方,讲当地方言总是可以拉近点距离的。
“您好!”回答的态度也是不温不火,“您请坐。”
我递上了我的材料,随后在办公桌前的椅子上坐了下来。
工作人员翻看着我的材料,因为有过跟管理局打交道的经验,所以材料我自认准备的齐整没问题。他翻看完后,又看了看我的护照,开口问道:“恭喜您拿到了慕尼黑工大的通知。”说实话慕尼黑工大在全德算是非常好的学校了。
“那您准备用多长时间完成您的学业呢?”她接着问道。
“三到四年吧。”我算是客观的诚实地做了回答。
她没再说任何话了,电脑里开始在我的材料里做批注了。大概也就是一两分钟后,把她批注好的文件以及我的材料退还了给我,才开口说到“请您带着材料到信息中心去换取签证吧,可以了。
“非常感谢!”我接过了材料
“再见!”我继续使用巴伐利亚方言
“再见!”
我推门走了出来,把材料送到了信息中心,然后等待做签证,速度依然挺快,大概等待了20分钟,我就取回了护照,打开定睛一看,给了我两年的签证。第一次换签证,给了两年算是很好了的,至少自己当时是非常满意了。
终于彻底成为了留学生,接下来的日子就不会那么痛苦了。至少当时是这样想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