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在大学图书馆我“认识”了李镇西老师和魏书生老师,
2018年9月我见到了魏书生老师,
2018年11月我见到了李镇西老师,
2018年开发区培训我“认识”了张胜利老师。
2019年我见了三张照片:
《成长是最好的奖励》中李镇西老师和魏书生老师的合照,
张胜利老师课件上张老师分别和李镇西老师以及魏书生老师的合影,
就这样,透过三张照片,我从中读到了一种情怀——悲天悯人的教育情怀。
关于魏书生老师,我们可以称之为传奇,他和他的学生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神话,让我们全中国的老师为之折服,但任何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付出。李镇西说他第一次见到“魏书生”这个名字是在刚参加工作的1983年,他学着魏老师的做法,在自己的班里实施课改,可以说魏书生老师影响了当年的李镇西,但是所谓影响是因为李老师把心动化作了行动,而生活中的我们只是心里动一动,没有任何行动。
八年后的1995年,李镇西在老家乐山见到了讲学的魏书生,那天下午听报告前,在去剧院的路上李镇西碰到了魏书生,并追上去和他打招呼,并和他一起走到剧院,一路上他们聊的什么,李老师忘记了,但是魏书生的平和从容给李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报告结束了,李老师买了《班主任工作漫谈》,然后请魏书生老师提词,魏老师写了四个字:“解放自我!”写到这,我是多么幸运,那么年轻就读到了《班主任工作漫谈》,我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书里的心动化作生活中的行动。李老师一口气读完《班主任工作漫谈》后合上书,作出了庄严的决定:要进行真正的教育科研实验。后来的几年,李老师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后进生的研究上,做课题,写随笔,这才有了《爱心与教育》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几年后李老师又见了魏书生老师,但是他们没有深入的交流,不仅仅是没有时间,李老师说还因为他的自卑,使他觉得除了仰视,没有资格与魏书生老师进行平等的对话。读到这里,我想起了我自己,2013年我“认识”了李镇西老师,2018年11月3日在郑州大学体育馆我见到了他,听到了他的声音,真的是和我在书上读到的和视频上看到的一样,当时李老师的报告一个半小时即将过去,我见快结束时坐在我前面的老师出去了,过了一会她回来了,我看到她让同伴看她手机里的照片——她和李镇西老师的合影,坐在后面的我很羡慕,可当时的我我如当年李镇西面对魏书生一样,内心是那么自卑,除了仰视,我也没有资格和李镇西老师进行平等的对话,因为我与李老师之间差了千万步,但尽管距离很远,我会一小步一小步向他走去……李老师说过,他有一点“过人之处”,他对教育,第一,很纯粹很真诚,而且至今没变;第二,很专一很执着,同样至今没有变;第三有浪漫情怀,我一直把教育当做诗来写;第四,儿童视角,我喜欢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第五,勤于思考,我细腻而敏锐,能够从一些琐碎的或者说人们司空见惯的地方思考一些问题:第六,乐于写作,再加上我笔头很快,于是我记录了许多原汁原味的“教育现场”。这些也许都算我的过人之处吧!是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只要坚持,总能让自己的过人之处大放异彩。
2018年9月在驻马店市委党校宾馆,我见到了魏书生老师,一天的学习,我们为魏老师的精气神感动,他是真的是解放自我,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无论何时都在挑起孩子自己斗自己的勇气。当同事很有勇气地和魏老师合照时我退缩了,因为自己太渺小……但是我永远地记住了那一幕。
2019年暑假培训,在驻马店市委党校宾馆,当初魏书生老师站过的讲台上,我见到了张胜利老师,当张老师投放他和魏书生老师的合照时,我想起了同一个舞台,同一种情怀……我从三位老师身上懂得了只有具备足够优秀,才能和偶像并肩站在一起,我想起了台湾的李玉贵老师,李老师说追星没有意义,真正的粉丝必须靠持续阅读与实践来提升自己,从而接近偶像。她说她崇拜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荣生的学识,因此到这所学校跟着他读博,王老师学识扎实,她只能靠苦读,希望离老师遥远模糊的学术背影近一些,粉丝,必须配得上偶像,心中有崇拜的偶像,是一件既幸福又辛苦的事。若干年前初登讲台的李镇西老师通过不断地学习,反思一步一步接近了偶像魏书生,张胜利老师也是通过不断的实践“认识了”魏书生和李镇西老师,心中有崇拜的偶像真的是一件既幸福又辛苦的事,为了这件事,我将不懈努力……
每次打开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和李镇西老师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我总会用手一遍又一遍抚摸朴素的书名和书旁的作者名,这是有他们照片的两本书,摸着书名看着他们的照片,穿越时间和空间他们仿佛也在看着我,
告诉我:
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是自己的助手,自己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
多改变自己,少抱怨环境,
多互助,少互斗,
多学习,少批判,
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
告诉我:每天点一盏思想的心灯,
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幸福,
成长是最好的奖励,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潜藏着一个卓越的自己,
………
付嫣然
2019年8月19日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