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19年的教学生涯,我很感恩,也很珍惜。在这十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对当初踏入老师这一行应该秉承的“爱”字有了更多、更深层的理解。
作为一个老师,“爱”首先就是要喜欢学生,尤其是作为班主任,发自内心地喜欢学生更为重要。因为班上90%的学生都是住宿生,他们一周才能回家一次,相对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生活自理能力还比较差,因此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更需要有人关心,尤其是作为一班之主的我,要承担多重角色,既要当他们学习的导师,又要充当他们生活中的保姆,哪一点都不敢忽视。虽然苦点累点,但是只要孩子们在这里学得扎实,过得舒心,能让家长们放心,我觉得一切都值了。
另外,班上有几个走读生不爱说话,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无意尽可能给他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比如:登台读几个字词或读一段话、小组讨论交流时让他(她)作为代表发言,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这些学生变了。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独一无二的种子,只不过花期不同。只有用心浇灌呵护,让这颗种子沐浴雨露阳光,遵循种子自己的成长轨迹,慢慢的看着种子长大,这颗种子一定会开出最美的花!
其次,我对“爱”更深层的理解就是严格,抓学生的学习成绩要严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严格。身为教师母亲的我,深刻地体会到为人父、为人母的不容易,我总觉得,孩子们拿着爸爸妈妈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到我们这个寄宿制学校学习,作为老师,一定要把他们教好。只要学生认认真真地积累,踏踏实实地进步,我就满足了。严格要求学习成绩是对学生爱的另一种体现,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光有“爱”是不够的,“怕”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但一定要拿捏好尺度,既要严厉、严格,又不能失去关爱、宽容。
针对我们班学生的特殊性(教师之女多,亲戚多),好多人都认为教师之女不好管理,搞特殊化的居多。可是我们班上的这几个孩子从来没有因父母是老师而搞一些特殊化,相反一个比一个腼腆。这让我在工作上也省了不少心,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和班级管理者需要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找准方向,把握尺度。我自己常常以“严厉不失方法,认真不失灵活”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课余时间,我除了用心备课之外,还会想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用心备课,保证了我的每一堂课都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并牢记知识点。当然,在课堂上我还是比较严厉的,每一堂课每一个学生必须达到我预定的教学任务。在设计生活问题时,我会想,班里这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什么,那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哪个学生最近更需要我的鼓励和引导,在什么时机鼓励和引导他效果最好等等。很多时候,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能够有效地拉近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课堂上我是一个“严师”,课后我们我们可以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教学中掌握好“爱”与“怕”的尺度,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而教学中掌握好“爱”与“怕”的尺度则对于教学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