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儿子下晚自习,背着书包回家的。放下书包儿子说晚自习时体温37.5°,班里一半以上同学回家了,班主任让他也回家。今天早晨儿子体温38.5°,到9:30时体温39.4°,浑身酸痛,四肢无力,昨晚一夜未睡,说是睡不着。我前段时间也是感冒,除了没有发烧,核酸阴性,其他症状与新冠类似。所以对儿子的感冒没有太紧张。中午回家,给儿子买的桃子罐头,又煮上鸡。凉拌了绿豆芽和菠菜,喝的绿豆粥。儿子矫情的说等会鸡肉熟了要吃点。哈哈,看到儿子的样子,心里莫名的生出幸福感。最近的疫情防控似乎让周围的人开始变得恐慌起来,大家似乎都在等待,又似乎焦虑起来。反倒是中招了的,安心在家休养。与我来说,撬开黄桃罐头,为儿子一块一块的放到嘴里,为儿子量了体温,一种握在手里的幸福感漫溢开来。不是说儿子自己不能干这些事情,是作为妈妈看着已经高三的大儿子,高高大大的,在妈妈面前愿意柔软的样子,让我特别珍惜。似乎儿子也在享受,眼睛眯眯的、微微笑的样子和我说,睡一觉估计明天就好了。我也说,这次新冠确实对于我们就是一次身体升级。与儿子这种亲近已经久违了,看着高烧把儿子折磨的脸色绯红,嘴唇发干,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我在想纵身一跃,奋力一搏,对于病毒会做如何?所有的阻碍,都是来加持你的。宝贝,加油!
深耕13班4讲《我们与信任的距离》,那么我们和信任之间的距离是什么?卡尔罗杰斯是成功的教育者和实践者,他用自身行动让我们看见铁一般的事实,当我们开始信任孩子时候,才能从教育者、评价者变成学习的促进者。
问题是你信任你的孩子吗?你能无条件的信任你的孩子吗?很多家长都会说我信任我的孩子,“可是”我如何无条件的才能信任我的孩子呢?答案是矛盾的,信任不信任需要问吗?他是有没有的事。
十一世纪,基督教神学家,安瑟尔谟说:除非我相信,否则我绝不会理解。家长训练营单动法则第一条预先相信孩子是个好孩子。除非你预先信任他了,否则我们自己也无法理解。对我们自己也一样,除非你相信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否则你绝对不会理解。我们与信任之间的距离,在教育上就是我们和孩子的距离,在群体生活里就是我们与他人的距离,就是我们与幸福之间的距离,就是我们与爱之间的距离。我们之所以不能信任孩子,说白了就是我们欠缺安全感,我们之所以没有力量促进孩子的成长、没有力量促进自己走出情绪的困境,就是我们无法信任孩子、无法信任自己。
信任背后渴望信任,如果想缩短和信任之间的距离,必须直视我们所欠缺的安全感,
对于信任,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天生的愿意相信别人,从小到大如此。小时候对人的信任表现在对物质的舍得,总是愿意把自己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自己也从来不觉得什么东西有用什么东西没用,亲戚朋友家人都说我傻,而我依然愿意相信,愿意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
离婚那一年冬天,家里焦头烂额,父母孩子自己感冒发烧,得知同事体检患有癌症晚期,主动为同事发起捐款的倡议书,并且通过各种办法为他们家庭捐助了一些资金,后来同事还是去世了;因为自己的孩子遇到教育困难,我学习了家庭教育。后来公司组织一对一帮助困难家庭孩子,因为自己有了专业的学习指导,即便自己时间不允许参加这个活动。但是我还是愿意想尽办法、排除困难参加,这一结对子就是三年,我愿意将自己那点有用的知识传播出去,能帮助一点是一点。
对同学的信任,让我把自己几十万的拆迁款放在他那儿使用,直到同学破产,催我对他起诉,至今无果;对前夫的信任、对前男友的信任,以及对领导的信任,经历了很多,自己也颓靡了许久,直到走上自我成长之路,直到理解了“信仰”两个字,那一刻泪流满面。
每一个人都携带着原始家庭的基因,保留着原生家庭的价值体系与这个世界链接。与我来说,过去的经历也曾让我对自己的智商、对自己的能力怀疑了很久,历尽千帆,感觉一切都是值得。我不会因为自己曾经的一个念头,让自己后悔;也不会因为自己竭尽所能的付出,因为失去而一蹶不振。诚如董博士说,当没有路的时候,往上走也是路,那就是自我成长之路。尽力了,不后悔。
信任,是一种底气,是一种你行为过后带来的力量!
信任的误区:
1、强制安全。强迫别人对你好、保护你、信任你。诚如国家最近放开的疫情防控,核酸检测放开前,很多人会说,你凭什么管我?限制我?当放开后,又有人说“你凭啥不管我?不负责我的安全?”。对于很多人来说,无论是管还是不管都是别人的问题。这反映了什么?安全感是个体的问题,与环境影响有关系但不是主要关系。每个人都缺乏安全感,但是会有一个现实与理性的分析。当你强制安全时反倒离开了安全的城堡。
2、安全感来自于你与他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互动出来的,是在交往中互渗的结果。
还是疫情防控的例子,当国家放开核酸检测,有的人开始吐槽“说国家说不管就不管了,很多人说你别干涉我的自由,但是你不能不负责我的安全啊,结论这分明是甩包袱,不爱我了嘛。”哈哈,这是对国家多大的信任和热爱呀?正是前期国家三年来对国人的保护,我信任着你,吐槽着你,可是我不信任自己啊!
3、安全感与原生家庭并没有直接关系。原生家庭可以是你危险时的避难所,但绝对不是安全屋。昨晚看了电影《万里归途》努米亚政变,我大使馆人员撤离侨胞,在撤离过程中无论是大使馆人员还是侨胞,大家都是血肉之躯,面对战争的残酷,一个疏忽就会令自己深陷囫囵,性命之忧。而国家只是避难所,绝对不是安全屋,中间的撤离过程是险象环生的。
4、生命之初安全感欠缺是与生俱来的,人与人的区别在于你是积极应对的,还是被动寻求的。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形式逻辑背后的逻辑就是理性先于信任
例如,我们必须通过孩子的学习态度、孩子的学习行为、孩子的学习结果,通过他人、这些外在的形式认识到这个是值得信任的好孩子,我们必须通过理性认识和观察,信任不信任取决于你怎么做,这叫理性先于信任,走向了形式逻辑。
一、上帝本体论
安瑟尔谟说:除非我相信,否则我绝对不会理解。除非你预先信任了你的孩子,否则你不会真的开始理解的你孩子,除非你能真的信任你自己,否则你不会真正意义开始理解你自己。他提出了:信仰先于理性;如果放到家庭教育领域里,叫信任先于教育。
卡尔罗杰斯说:当你开始信任你的学生,你将从一个教育者和评价者变成一个学习的促进者,他的原则就是教育先于理性。单动法则就是你预先相信孩子是个好孩子,就是信任先于理性。
1、预设上帝是完美的。
2、生活中所有的人事物所见,没有真正的完美;因为你没有看到完美的东西,所以你不是上帝。
3、每个人都可以是上帝,是你认为他不完美。完美存在于你的脑海,也存在于现实。
二、谁是上帝?安全感的解决
1、原始人通过神话故事解决安全感问题,图腾、神;
2、中世纪之后人们通过宗教解决安全感问题,上帝;
3、人文主义之后,批判上帝,宗教失威,我们一下子把自己暴露在要应用自己的理性直接去面对冷冰冰的客观世界。尼采说,上帝死了,你自由了。
所谓的上帝带给人们的安全感,他的核心成分就是你能感受到被保护的感觉、被温暖的感觉、被信任的感觉。安全感的3个配方:1保护、2温暖、3信任
三、你怎么信任别人?(操作层)
1、大前提认为对方是完美的
2、如果你看到的事情不完美,那是你看到的视角有问题。
3、先去努力的了解他,再去信任他,达到视域融合。山不过来,我过去。
4、拉近关系的重要一步,让对方感受到被理解、接纳、看见。告诉对方,如果自己也有那个经历,说不定做的还没有对方好。
5、信任一个人,就是信任这个人有能力为自己负责任。
曾经被一个很重要的人温暖过,保护过、信任过,所以对方眼中的我的样子,真的就成了我努力要成为的样子。当一个人信任你的时候,他就从评判者变成促进着。
能力与心态是成正比的,学习就是为自己 内心找到力量的纵身一跃。
你对谁100%的信任,就会100%投入,就会产生100%的效果;反之你选择不信任的去做,就会产生功亏一篑的效果。诚如有的妈妈说,不是我不相信孩子啊,是他的行为我怎么能相信啊?当你这样去面对你的孩子、你的先生、你的亲人、你的朋友、你的工作的时候,你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呢?
注意力焦点就是事实,但凡我们所听只是观点而非事实,但凡我们所见只是视角而非真相。
圣奥古斯丁说:拥有爱,再去做你想做的
理性的证明到绝对的相信,就像黑暗中的纵身一跃;关系的安全和巩固将给我们带来纵身一跃的力量。
第一、体会目光所带来的安全感
目光是双向的,接触是最温暖和最深切的信任。想想谁的目光曾经让你感受到温暖、信任、理解,被呵护的感觉?
第二、主动体会声音给你带来的安全感
人本能分辨出声音是冷酷的、还是散发着温暖的。当你你用心的去听、去感觉,你能感受到你的声音是否值得信赖,在你心目中谁的声音值得你信赖?
第三、主动体会抓握带来的安全感
我们不仅仅伸出双手向别人索要物品,我们伸出双臂更渴望能触碰到至亲至爱的亲朋。哪双手让你感觉温暖?谁鼓舞了你?主动体会抓握带来的安全感。
第四、压力也是安全感的来源之一
主动体会家庭、生活、工作的压力,主动体验这种挤压给我们带来的安全感。压力产生动力,动力带来能力、能力创造价值,价值带来权力。
第五、体会依靠所带来的安全感
可以依靠的感觉需要信任,并且持续的创造信任。可以依靠,而不是把自己全部精神重量靠别人身上。两个人有共同的经历,并且经历困难、能够持续的鼓励,能够增加彼此的依赖感。
安全感是我们完成与信任之间的纵身一跃,当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寻求方法,不仅能促进孩子的学习,还能促进自己奔向美好的生活,奔向幸福、奔向事业的成功,奔向一个越来越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