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三步棋我们继续。
没有独门方法论(头脑里有一套符合商战原则的登山方略、思维方式)
即使有了小地图,但大部分创业者基本是往大企业的碗里撞,基本是枪口上讨生活,别说山头了,山腰都爬不上去。
凡战,以正合,以奇胜。这就是方法论问题。没有看到爬到山顶的终极原则和道路。也没有基本的研究, 就盲目上战场的人太多了。
可实际上,历史从来没有新花样、江山代有才人出。学史可以观成败、鉴得失、知兴替。中国的商业历史,从改革开放以来,不过40年。大部分中国企业还在制造加工和低价、倒卖资源、卖个货的路径里打转,鲜少有能实现品牌溢价的企业。无论组织力、品牌力,在创业领域,都远不如许多富可敌国的洋品牌。
如果能够以战略思维来解读,富可敌国品牌的成长代码、节奏、方法,解读这些品牌所经历过的每一个小山头、每一张小地图、每一个里程碑。区分他的品牌战略动作和运营动作,在其中不断吸收经验,运用自己的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战略独门方法论。
从而积累、并不断复制自己的成功,而不是盲目模仿行业领头企业的表象动作。虽然模仿是天性,但做战略有时就是需要反天性。
为啥说,要以战略思维来解读?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个事件或者事物,每个人解读的角度不同。而大部分企业的创业历史,就像历史一样,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作为企业创始人本身也有守护核心战略,美化企业成长经历的诉求,甚至许多企业的成长也有隐藏的背后因素。所以在解读的角度,也需要有一定的方法论和基本的战略素养。
区分什么是战略、什么是运营?什么是每个一阶段的核心战术、以及表面现象背后的逻辑以及方略、其所需要匹配的资源和兵力,是否可以供己借鉴。当然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样的战略思想公司价值所在,因为我们常年锁定和研究的就是别人花NNNN亿真金白银,甚至跑了几百年的战略弯路!虽然我们没有吃过猪肉,看过猪跑。但是我们的知识经验与企业的实际运营一结合,就会产生巨大威力。中国绝大多数的企业品牌还在起步阶段,作为冷门也着力会研究巨头品牌起步的经验和方法。哈哈,不算很硬的广告吧!
一个理想的品牌创始人头脑中的知识架构如果用树形来概括的话,树干应该是战略,根系扎根在品牌的土壤上,其他枝叉才是产品知识、识人、用人、组织力,即使你不懂产品,你懂顾客、在乎顾客就行,以顾客的角度不断倒逼你的产品研发官不断迭代你选择的顾客人群!
关于这个知识,不光是停留在知识层面,还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把战略的神经通路真正修缮和梳理,走得多了,就眼疾手快,慢慢成为好的掌舵者!
识别攻略三:
敢于不断追随行业,敢于不断研读有历史有价值品牌的底层逻辑,敢于不断推翻自己、充实自己经验的创始人,值得跟!但是天天课虫、天天碎片化刷潮流知识、反复无逻辑折腾企业的创始人,不能跟、不能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