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及广泛应用,衡量基层日常工作做得好不好,干部签到、群众数据是迈不过去的一道“云门槛”。村队日常工作也要在群内“晾晒”,成为个别干部的“秀场”,助长浮夸、造假之风;基层各职能部门政务上网却不共享数据,工作人员想让群众办事只跑一次,就得在云端线上“跑”很多次。近年来,一些基层干部在完成大量实际工作之余,还要被工作群“绑架”,以满足上级对数据、流量的“云”要求,成为形式主义的新表现、新变种,我们必须要加以警惕。
沉到一线,深入了解数据困境。基层是最贴近人民群众的地方,是服务人民群众的第一线,也是最能接收到人民群众真正诉求的第一站。然而基层干部们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倘若上级过度关注虚指标,势必挤压下级实作为。为了下载量、注册量,搞摊派、求点赞,以“屏对屏”的留言取代“面对面”的交谈;更有甚者,靠“刷”出来的漂亮数据代替人民群众的真实满意度,彻底“跑偏了路”,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都演变成了基层的“云”负担,严重背离了数字赋能治理的真实意义。
问需于民,破除久治不愈顽疾。究其原因,还是目前缺乏科学完善的办法指导,考察与评价基层工作仍停留在“云端”数据。“上偏一尺,下偏一丈”。基层减负成效如何的关键所在就在于组织领导。在考核认定上要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下看上查找根源、以上率下解决问题”,多去田间地头走一走、少些手指屏前点一点,多把家长里短唠一唠、少把交卷调研写一写,让群众的“急难愁盼”真正得到解决,借此既夯实了基层普惠的“大民生”,又着眼于老百姓遇到的“小问题”,从而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取信于民,真抓实干久久为功。这种认可、信任可不是工作群里竖起了多少大拇指,而是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真心实意的为老百姓干实事、畅真言,成了“贴己人”、“自家人”。动脑子、想办法,把好钢用在关键刀刃上、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拿出真招实招来,往实里做、做出实效,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心解决群众诉求,列出“时间表”、画出“路线图”,锚准民生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坚持“当下改”和“长久立”相结合,举一反三、建章立制,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用纠风减负常态长效机制赢得群众的“真心点赞”。
征实则效存,徇名则功浅。“基层减负”只是路径和渠道,让基层工作“提质增效”才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台账报表只有降低“厚度”,基层干部们才更加有“热度”,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才能更具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