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的一开篇,克里斯坦森就提出了一个悖论性的问题:为什么在对创新越来越重视的今天,创新的成功率和几十年前相比,却没有明显的上升?按道理说,现在企业界用于研发的经费呈指数级增长,同时,对大数据的应用也越来越深入,企业对用户行为已经很熟悉了,为什么创新还这么难呢?尼尔森公司从2012~2016年发布的《突破创新报告》中评估了2万多种新产品,其中只有92种在上市第一年的销售额超过了5000万美元,并在第二年维持了这个销量。如果这算是创新成功的标准,那成功率还不到0.5%。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很多公司迷信大数据,认为靠大数据得出的相关性就可以指明创新的方向,但问题是,相关性并不等于因果关系。比如,冰激凌的销量越大,森林火灾数量也越多,但这两个数字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实际上它们都是由另外一个原因决定的,就是高温天气。所以,想办法增加冰激凌的销量并不会引发更多的森林火灾,反过来,森林火灾越多,也不能让冰激凌卖得越多。
克里斯坦森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大数据得出的相关性并不能告诉我们创新的方向。特别是为了增加产品的销量,通过大数据去找出用户特征往往是无效的。那些用户的年龄、身高、性别、职业等个人信息,几乎与他们购买产品的行为没有任何关系。真正有意义的问题是:用户为什么要在这时候购买这个产品?他想通过这个产品来完成什么待办任务?显然,如果这个产品能帮他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那么他下次遇到相同任务时肯定会再次购买;如果不能,那他下次就会买别的产品来替代。
比如说,克里斯坦森本人64岁,身高2米,住在波士顿市郊,开一辆本田车,等等,所有这些特征都和他买不买当天的《纽约时报》没什么关系。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是,他买这份报纸的待办任务是什么。也许是因为他当天要去看医生,但候诊大厅提供的杂志太无聊;也许他是一个篮球迷,而当天正好是全美大学生篮球赛开赛。营销人员只有了解这些关键信息,才有可能对症下药,找出改进的办法。
为了帮助你更深入理解待办任务理论,下面我们再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说明,这就是书里举的“奶昔之谜”。
有个快餐连锁店为了提升奶昔的销量,想尽了各种办法,比如,他们仔细描绘出典型的奶昔消费者的用户特征,做了很多相应的用户调查,还根据用户的反馈意见进行了多次创新,反复调整奶昔的口感和销售策略。结果呢?奶昔的销量竟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所有人都懵了。
最后,营销团队决定用待办任务的视角来观察这个问题。他们发现,奶昔销售的高峰时段有两个:一个是早上九点之前,顾客一般是独自一人,匆匆进店买一杯奶昔带回车里,不买其他食物;而另一个时段是在下午下班之后,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购买。想想看,在这两个时间段购买奶昔的顾客,他们的待办任务一样吗?完全不同。
在早上购买奶昔的顾客,他们还不太饿,但要开很长时间的车去上班,估计到了公司就会饿,于是,他们想在开车时喝点什么,一方面可以给无聊的通勤时间增加点乐趣,一方面也可以抵挡上午的饥饿。这是他们的待办任务,那奶昔就是最佳选择。那下午下班后购买奶昔的顾客是什么情况呢?他们是想为孩子买点零食,同时又不想买垃圾食品,选来选去,也是要买奶昔。
显然,想要卖出去更多的奶昔,就要帮助这两个顾客群体完成他们的待办任务:对于早上的奶昔,应该更浓稠、分量更足,可以让开车上班的人在路上慢慢享用,还能扛饿;而对于傍晚的奶昔,应该推出专门的儿童杯,分量减半、强调健康,不至于影响孩子们晚上的正餐。
这个案例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在早上和傍晚分别来买奶昔的很可能是同一批顾客,但他们在两个时段想要解决的待办任务却是不同的,提供的奶昔也应该不一样。这就充分印证了克里斯坦森的判断,也就是根据所谓用户特征来寻找解决方案很多时候是无效的,真正有用的信息是用户购买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也就是用户的待办任务。
以上就是为你讲述的第一个重点,待办任务理论的核心,是理解用户购买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靠大数据得出的相关性无法看出用户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很难为创新指明方向。只有搞清楚了用户的具体待办任务,并帮助用户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才有可能提升创新的成功率。
第二部分
这里面的关键问题在于,只有搞清楚了用户的待办任务,才能够理解一款产品的潜在竞争对手是谁,这对于创新的成功至关重要,否则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述的第二个重点。
克里斯坦森认为,在分析竞争形势时,传统的行业分析师往往是把同类公司的同类产品拿来做竞品分析,比如可口可乐对百事可乐、阿迪对耐克、麦当劳对肯德基等等,这种分析方法已经过时了。如果从待办任务的视角出发,你会发现,看起来完全不同的两类产品竟然成为了竞争对手。
比如说,有谁会想到,香烟的竞争对手竟然是社交媒体?人们在工作的间隙去吸烟,这一方面是为了放松精神,一方面也是一种社交方式,可以边吸烟,边和同事们侃侃大山、聊聊八卦。如果人们不去吸烟,也可以刷刷社交媒体上好友的最新动态。你看,社交媒体就成了香烟的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再比如,美国 Netflix 公司是全球视频行业巨头,它的竞争对手是谁呢?是其他的视频网站吗?对此,Netflix 公司的 CEO 明确说:实际上,我们是在和所有让人们放松和娱乐的产品竞争,像视频网站、棋牌游戏、网络游戏,甚至是饮酒,都是我们的竞争对手。
连传统汽车厂商宝马都感受到了危机。如果从待办任务的角度看,宝马用户的待办任务是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这意味着,宝马不但要和其他豪车品牌竞争,还要和所有能完成这个移动任务的所有产品竞争,比如新能源汽车、共享汽车平台、无人驾驶车等等。所以宝马的品牌负责人才说:“在我们的竞争对手中,有些公司的名字我们在一年半之前甚至还不会读。”你看,跨界竞争给传统的强势品牌厂商带来了威胁。
不过,反过来看,如果能敏锐洞察到用户的待办任务,有时候也会让自己的竞争对手范围大大缩小,从而独自占有一片蓝海。比如书里举的一个案例——V8 饮料,这是一种包含了8种蔬菜的混合蔬菜汁。众所周知,饮料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品种繁多的矿泉水、果汁、运动饮料、碳酸饮料、咖啡等等,而且里面有很多大品牌,V8 怎么才能从这片红海中杀出重围呢?
V8 品牌负责人运用了待办任务理论来分析他们的困境。他们惊喜地发现,V8 根本不需要和这些强大的饮料厂商正面竞争,就能轻松占有一个细分市场。原来,V8 用户的待办任务,并不是一般情况下的“我需要一杯饮料来解渴、解乏、补充体力”,真正的任务是“蔬菜有益健康,可是我不喜欢吃蔬菜,或者没那么多时间来烹饪蔬菜,所以我需要选择一种蔬菜的替代品”。所以说,V8 的竞争对手其实是各种蔬菜,只要在宣传上瞄准这一点大做文章,就能轻轻松松大获全胜。果然,在这种思路指导下,V8 在不到一年时间里,销量翻了4倍。
以上这些案例都说明,搞清楚用户的待办任务,对理解真正的竞争对手是谁至关重要。事实上,除了这些实际存在的竞争对手,还有一个更隐蔽的竞争对手,叫做“不消费”。这是指,用户本来有一些潜在的待办任务,但由于种种障碍或者顾虑,一直拖着不办,这就形成了不消费。不消费比其他实际存在的竞争对手更难对付。这时候,企业不仅要敏锐洞察到那些潜在的待办任务,还要更深入地探究用户面临的阻碍,帮助用户扫清这些障碍,才能促使用户从不消费、不作为到积极展开行动。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美国的一所地方二流高校,在短短几年之内,实现了学生规模与财务收入的爆发式增长,并被媒体评为全美最具创新性的大学之一。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原来,新上任的校长发现,这所高校除了常规招收那些刚刚毕业的高中生,还通过网络课程招收另一类学生,也就是在年轻时出于种种原因中断了学业,后来又想重回高校拿到学位证书的人。学校原本不重视网络课程,也没有投入什么资金来运作,却无心插柳柳成荫,从网络课程获得了3200万美元的可观收入。新校长就是从这里找到了创新的突破口。
很显然,读网络课程的学生和普通高中生要完成的待办任务不同。普通高中生渴望体验一段多姿多彩的大学时光,而网络课程学生则是希望便捷、快速地拿到学位证书。同时,两者完成任务的难度和阻力也不一样。普通学生可以全身心地融入校园生活,而网络课程学生往往拖家带口,需要在兼顾工作和家庭的同时挤出时间来学习,面临着资金紧张、时间不足、缺少学习上的指导和帮助、没有归属感等重重阻碍。这其中的任何一个阻碍,都有可能使他们放弃继续完成学业的努力,从而转向不作为。
针对网络课程学生的特殊情况,学校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比如对学生关于助学金情况的咨询,相关人员必须在收到问询后的10分钟之内给予电话回复;如果学生曾经修过一些大学课程,这些课程可以折算成网络课程的学分;比如为每个学生配备专职辅导员,与学生保持学业上的密切沟通——如果学生没有在规定时间内登陆网站完成作业,或者是单元测试不及格,辅导员就会一个电话打过来,问你是否遇到了什么麻烦。
你看,所有的创新措施都是围绕着帮助学生消除障碍、完成自己的待办任务来设计的。这些创新措施的效果也非常显著:这所学校的网络课程学生达到了7.5万人,为学校带来超过5亿美元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要不是这些创新措施,很多人可能对“完成学业”这项待办任务终身都不消费或者不作为。就连当时的美国总统奥巴马都专门称赞了这所学校,肯定它为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以上就是为你讲述的第二个重点,搞清楚用户的待办任务,对理解真正的竞争对手是谁至关重要。有时候,对于同一个待办任务,有多种完全不同类别的产品在跨界竞争;也有的时候,企业可以撇开竞争对手独自找到一片蓝海;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应对一个更隐蔽、更难对付的竞争对手,就是不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