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家芭芭拉在底层卧底了8年后,发现越是处于底层的人,越是会用一种消耗型的方式来寻找快乐,比如肥皂剧、毒品和电子游戏。越是处于高层的人,越是会用一种补充型的方式来寻求快乐,比如跑步、阅读、学习。
自信的建立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人他自己的三观建立的过程,在建立过程中,再不断地和外界进行磨合,对他的三观进行完善,当他的三观基本稳定的时候,自信就建立了。
这个时候你有了属于你自己的标准,你知道了对你来说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无所谓没必要去Care的,什么是重要的,什么的不重要的,要去做什么,不要去做什么。
有了自己成熟的价值观,就有了自己的评判标准。
要做到,需要“系统性的读书,系统化的思考”。学习某一个学科体系并不是目的,核心的目的是:任何一个系统性的学科,都能够帮你找到对任何一件事情去理解的切入点,而且切入了之后,你还能够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论去分析它。
真正拥有自信的人,他们对于事物的看法基本上都是非常清晰确定,棱角分明的。
我觉得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在乎就是不在乎。而且还有充分的、完整的逻辑去解释和支撑他们的观点。
那些不自信的人,通常都没有、或者说是不敢有自己对于事物清晰确定的评判,他们不敢说自己觉得一件事对还是不对,好还是不好。即便他们能表达出自己感性层面上的倾向,也没有严密的逻辑去支撑自己的观点。
所以反过来说,尝试在公共场合清晰而明确的表达出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并在接受了别人的质疑和反驳之后,修正或更改自己的看法,这是一条迅速获得正见的捷径。
随着智慧层次的不断提升,你必然的会感觉到对自我的接纳度和认可度的不断提高。
智慧是自信的前提,或者说自信只是智慧的附带产物。
没有智慧的自信,只是自大罢了。
麦卡锡的《老无所依》里说:“没有什么事情比在早上醒来,又不需要考虑你究竟是谁,更能让人安心的了。而且,要是你做错了什么事情,那就站起来,承认是你做的,说声你很抱歉,然后继续努力。不要为自己拉扯什么废话,背着包袱生活。”拥有这种平衡,真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