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光匆匆
看完刘未鹏的《暗时间》,我掩卷沉思。
都说时间在每个人面前是平等的,一天都是24小时,不多一秒,不少一分。
但有的人,这一天过去了,只是走了一段路,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也有的人,这一天过去了,走了一段路,走向心愿彼岸,留下了痕迹,收获了喝彩。
平等的24小时,同样走了一段路,不同的过程,不同的结果。无疑后者生命的长度已经变得不一样。
朱自清在《匆匆》里写下: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时间就是这样,在你洗手、吃饭、躺着的时候,偷偷地溜走。
然而,从指间溜走的时间里,有股股暗时间在流淌。
2、暗时间,延长了你的生命长度
刘未鹏老师举了个贴切的比喻。
如果你有一台计算机,你装了一个系统之后就整天把它搁置在那里,你觉得这台计算机被实际使用了吗?没有。因为CPU整天运行的就是空闲进程。运行空闲也是一天,运行大数据量计算的程序也是一天,对于CPU来说同样的一天,价值却是完全不一样。
大脑也是如此。
大脑CPU闲置的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
你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还有被津津乐道的马桶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这些暗时间里,产生伟岸的奇迹,并不少见。
阿基米德辨别皇冠是否参杂,冥思苦想,吃饭睡觉时,潜意识都在运转。在洗澡时顿悟了浮力原理。
这是利用暗时间的千古佳话。
另一佳话,出自《风雨哈佛路》。看这部电影,只因为抖音上的一段对话:
“你要用三年时间,完成四年的高中课程?”
“两年”
我对这种开挂的行为是没有免疫力的。一时打了鸡血,想探知详细。正好当下读了刘未鹏的《暗时间》,留意到这一幕。
这不正是暗时间的应用典型嘛。
女主的暗时间创造了励志美谈,我的暗时间发现了这一刻。
很神奇美妙的事情。一旦你进行了色彩浴,那么满世界都是你关注的色彩。
这对暗时间的利用是有启示的。
3、如何利用暗时间?
(1)喂饱潜意识
《如何学习》这本书里,提到一个“打断效应”,说的是当你开足马力在做一件事,任务突然中断,这件事的重要性在心里会被前置。
这也是为什么电视剧到关键情节要插入广告的原因——剧情中断,悬念被大幅加强,迫切欲知后事如何,对不对?
表面上,你的任务进程已经中断了,实际上,后台却因重要性被前置,得到了潜意识更多的关注。潜意识可是马不停蹄在加班加点。
那么,潜意识的饲粮是什么呢?
问题的沉浸。正如这篇读书分享,一开始并无完整思路,对暗时间的概念也并不清晰,也没那么多例证。那怎么写一篇1500字的分享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查阅豆瓣,搜索微信文章;开始关联生活,关联工作;开始追问暗时间的行动指导意义。几觉醒来,点点滴滴、蛛丝马迹都串在一起了。朱自清冒了出来,阿基米德冒了出来,风雨哈佛路冒了出来。
(2)重视思维时间,而不是投入时间
真正产生价值的是思维时间,而不是表面的投入时间。
投入时间,是你用了24小时中的多少(上帝对每个人都公平的那部分);思维时间,是大脑CPU运转的时间。
拿读书来说,经常有人说,我每天读了2小时的书,一年读了365天的书,以此来衡量努力。
但这并不是改变的根本。真正促使你改变的是思维时间。读了一段话,一篇文章、一本书后产生了多少思考,发生了多少知识关联,进行了多少演绎、归纳、辨析、论证还有知识生成。
思维时间,是暗时间被充分利用的KPI。这个概念将改变你的观念和行动。
你拿起书本时,关注点将是从书本产生的启发,不只是原文的内容;
做工作总结时,关注点将是工作背后的逻辑、得失、方法论,不只是工作的盘点。
因为,你的收获由思维时间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