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朱雪琴 幸福双翼资深导师
1
“灵气童星”哪儿去了?
这几年,看到童年盛名的林妙可,多次上热搜。
遗憾的是,都是因为“被吐槽”而上。
她曾经9岁就登台奥运舞台,即便后来因为“假唱”风波被批评,但能够站上去意味着当时她在演艺界的影响力。
童年时期充满灵气的女孩,似乎随着年龄增长,名气和声誉却恰好递减。
着装老气、代言乱七八糟不符合年龄的广告被吐槽——
演艺界大咖也多次给她建议:自然一点,像个孩子——
回答记者问题,依然是像9岁孩子那样摇头晃脑——
在9岁,这是天真浪漫,换到20来岁的背景,却让人尴尬。
是什么让一个原本灵气、美貌和才华基础深厚的孩子,愣生生把一手好牌打烂了呢?
从家庭教育角度来看,最根本的原因是——林妙可童年时期未能真实地做一个孩子,因父母不恰当的方式,把自己变成“别人喜欢的样子”。
讨好他人,或许短期内会让对方满足,长期下去却无法产生真正的魅力。
这不仅仅适用于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同样也适用于一个优秀的艺人。
回想大众心中的那些经典的角色,大都是因为触及内心,让人感受到真诚。
报道说,林妙可成名后,她已走出了一条同龄人无法想像的商业路线:平均两三个月就能接一个片约。
如此密集的片约,平时还要学习,年幼的林妙可失去了童年本该有的很多体验——像个孩子一样的玩耍、像个孩子一样的调皮撒娇。
孩子年幼,不仅仅需要父母给予物质上的照顾,更需要心灵上的保护。
过早让女儿进入演艺界无可厚非,但让孩子接如此多的片约、广告,甚至有报道说林妙可“到酒吧走穴”,就需要重新审视林父母的教育了。
且不说,林妙可妈妈是大学老师,爸爸是摄影师,家庭不说大富大贵,也一定不是贫困。
即便家庭贫困,就牺牲女儿真实、快乐成长为代价,换取经济回报,也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林妙可是童星,看似与普通孩子没太大关系。
但因为她父母忽略“让孩子做真实的自己”的后果,同样给广大父母,敲响深深的警钟。
2
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跟很多父母交流,我发现大部分人都希望孩子“听话”、“懂得感恩”,却很少有人关心:怎么让孩子更加有自己的想法?
我之前与一个家长交流,她说:
“最焦虑的是——老大太不听话了,老是给我制造各种麻烦;
最欣慰的是——老二小很体贴,总是在我生气的时候,过来安慰我。”
我请她回顾,是否大部分批评哥哥的时候,都当着弟弟的面?
妈妈坦承,每次在气头上,哪还顾得了那么多?当弟弟看到哥哥总是惹妈妈生气,自然会有一个信念产生,“我要做一个好孩子,不让妈妈生气。”
有一次,当妈妈批评哥哥时,弟弟气愤地抱住哥哥的腿就打,边打边说:“哥哥你最坏了!你总是惹妈妈生气!”
结果呢?
弟弟任何时候都很在意妈妈开不开心,但让妈妈忧虑的是:
弟弟在人际交往和公开讲话时,容易退缩;
平时也会怕黑、怕鬼;
问他的想法时,也支支吾吾说不清楚。
很多家长也面临着相似的困境——
小的孩子,经常看到家长批评、责骂大的孩子,努力把自己变成“让妈妈开心的样子”。
却无法真实地感受自己、表达自己,变得不自信、容易退缩,或者在人际中过度讨好他人。
一个生命,如果童年时期无法做最真实的自己,成年后就很难积极主动、充满创造地经营好自己的事业、生活。
要么事业上,因为自卑或者退缩或者过度浮夸而失去机会、难以跟人真正亲近;要么生活中,无法真实而接地气地经营好感情和婚姻生活。
林妙可的表演天赋,从小被妈妈发挥,这并不是坏事。
问题出在,妈妈没能把握一个孩子发展的核心——先做真实的自己,而后在技巧、能力上培养加强,才是科学的顺序。
一味地让孩子在表情、动作上,讨巧和夸张演绎,不仅最终毁掉了女儿的灵气。
更重要的是,这个年纪轻轻的孩子,无法发自内心地喜爱自己、享受当下。
林妙可的微博上,要么是回忆童年时各种演绎的作品和照片(留恋过去);
要么是跟网友互相对掐(情绪波动);
要么是发布自己代言广告的相关信息。
3
这样的教育,未来可期
这位妈妈跟我交流后,经过学习,不仅帮助老大从原来叛逆、对抗中走出来,跟爸爸妈妈前所未有的亲近。
更智慧的是,她反复告诉老二:
“妈妈和哥哥因为一些事情有不同意见,这跟你没有关系哦!
任何时候,妈妈都是爱你的!
妈妈很开心听到你内心真实的感受哦!”
老二现在越来越自信,也在妈妈的示范下,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再是一味迎合妈妈、压抑自己,也不会随意乱发脾气。
所谓真实,就是感受到自己真实的情绪、想法,并且能够正向、真诚表达出来。
其中,情绪是重中之重。
情绪被称为“灵魂的语言”,无论是开心的、愉悦的,还是愤怒的、伤心的,都是真实的存在。
当情绪来临,面对它、感受它,用恰当和正向的方式表达它。
具备这个能力的人,未来即便不一定功成名就,但一定具备了在工作和家庭中,活得轻松、享受的能力。
9岁的林妙可,在还不清楚什么是“假唱”的年龄,就已经被一群大人安排“假唱”。
在还不懂歌词含义的时候,就满脸笑靥、手舞足蹈去表演。
在如花的年龄,被妈妈打扮得“老气横秋”……
她已经失去了最宝贵的生命能力——感受自己,做真实的自己。
其实,平凡如我们的孩子,何尝不经历着类似的体验吗?
2岁的孩子打破东西不肯承认是自己做的,被家长贴上“撒谎”的标签。
要知道孩子的理性思维,在7岁才开始正式发育啊。
幼儿园的孩子,哭闹着不肯跟妈妈分开,妈妈大声斥责,孩子因害怕而压抑内心对妈妈陪伴的需求。
孩子因为种种原因,对学校充满抗拒,家长不管孩子为何产生抗拒,只盯着“别人都去上学,你怎么能不去?”
以上种种,何尝不是家长亲手毁掉了孩子“做真实的自己”的能力呢?
为何以上情形,普遍发生在我们的教育中呢?
究其根源,是因为——不了解。
如果林妙可的妈妈,明白让孩子先做好真实的自己,而后才会有更独特长远的发展,她一定不会让女儿过度辗转于各种演出、代言中。
如果2岁孩子的家长,知道2岁孩子还未将主客体“你和我”分开,面对孩子打破东西不承认的情况,就会多一份理解。
如果幼儿园孩子的妈妈,理解孩子哭闹着不肯分开,是孩子分离焦虑时期的必经过程,或许就有了更多接纳和耐心,陪伴孩子走过去。
如果不想上学的孩子的家长,懂得读懂孩子言行背后的需求、探索问题背后的根源,或许强逼孩子去上学就不会成为首选……
这样的教育,未来可期。
如果我们的孩子,无法在童年时做真实的自己,我们又如何指望TA在成年后创造丰盈的人生?
丰盈的人生,从做真实的自己开始。
智慧的父母,从自我的学习和改变开始,我们一起共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
※如无意间侵权,联系即删
看完今天的文章
你最大的启发和收获是什么?
赶紧在留言处
跟幸福君说说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