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这本是受指导老师邀请写给2020年参加数学建模国赛的学弟学妹的参赛分享,在此转移到简书上进行保存,仅供参考。
本人介绍:201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2020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O奖
正文
To 学弟学妹:
又到一年国赛的日子了,明天下午6点你们即将怀揣着激动而忐忑的心情步入赛场,作为去年参赛的同为张老师指导的队员,先给予你们真挚的祝福,希望你们都能在这次比赛中获得心仪的奖项!
虽然受疫情影响,这次集训的强度不如往年,但是在我所了解的参赛的高校中,xx的数模训练与竞赛底蕴向来是属于高层次的,有带队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也有耳濡目染的数模氛围。因此你们不必担心,凡事水涨船高,怀着平常心参加即可。
我想分享的大概是参赛心态方面,至于选题和解题方法,相信你们都有自己的见解,因此也不必细说了。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事情,也便是参赛心态了。
总结来说便是三个词,“坚持”,“极致”与“体谅”。
首先,“坚持”,我对这个词感触最为深刻。作为一个最终的获奖者,在比赛的最后一个晚上,我们队却几乎失去了写论文的所有动力。在最后一个晚上,我们队的进度大概是,第一问的建模写了一半,第二问的建模写了一半,第三问没做出来,同时第二问的编程出现了问题。当时我们决定全队通宵,争取把第三问模型建好,同时完善前两问的模型写作。但没想到第二问编程和第三问建模的问题一直没解决,在12点的时候大家还斗志昂扬,到2点的时候已经困意满满了,到3点的时候,失望,沮丧和困意开始渐渐融合。再加上团队内部出现了分歧,三个人开始各干个的,到4点的时候,我拿上了自己的小毯子躺在走廊的椅子上睡觉去了。躺在冰冷的钢椅上,心里想着,“既然谁都不想做,那就不做了吧,这两个月的结果或许也就是这样”,心里很复杂,有不甘,有绝望,有自责,有委屈,就这样,像最后一根稻草似的,我被压垮了,想放弃了。后来到了5点,我找到了张老师,张老师是当时唯一陪所有参赛队员通宵的老师,告诉了他我们队的情况,感觉大家都想放弃了。张老师找到了队友,询问我们当时的进度和情况,后来编程的问题被解决了。我又躺着睡了会觉,6点过起床,开始给自己加油鼓气,“交卷时间是晚上10点,这样看来至少有12个小时可以用在写作上”。于是又开始了写作与建模。当我第一问写完的时候,同学们陆陆续续拿着早餐进入教室,于是心想,还好,就当别人睡觉,而我们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也是完成了休息,并不比别人慢多少。事后回想,如果当时因为最后一晚通宵既没有好好睡觉又没有做出实质性的进展而低落,以至于想放弃参赛的话,或许我的数模生涯就到此结束了。因此,最大的建议是,“永远不要放弃,人只要还坐在牌桌上,就有翻盘的机会”。方法总比问题多,只要信念坚定,一定能走出困境。
第二个词,“极致”。这和我们队的风格有关。我们队在晚上6点还在写摘要,晚上9点才正式提交论文。而一般的队伍都是6点过就准备提交了。当然,这种拖延的行为并不值得借鉴,但是,在有时间修改和完善的时候,最好不要提前交卷。摘要写得是否完美,措辞是否精炼,是否在理清建模逻辑的同时突出了关键的方法,是否点明结果数据与分析。在排版方面,图的大小,清晰度,公式编号,错别字,以及基本排版是否有出错,都要反反复复地修改与检查。在建模初期,模型是否合理,是否过度简化或者过度复杂。比如2019年的A题,如果使用偏微分方程建模,那么最高只能拿到省奖,而使用微分方程才是正确的大方向。我们当时没有选择偏微分则是因为需要的偏微分方程的未知参数太多,而且微分方程的解便足以求解题目中的模型。因此模型并不是越复杂越好,在大方向的把握上一定要多讨论,稍微花费多一些时间并不碍事。当你觉得自己的论文可以得100分时,评委才可能给你打90分。精益求精,不求快,只要在最后能做完就好。
第三个词,“体谅”。朝夕相处的三个队友,在比赛的后期,由于压力,焦虑等,难免会出现大大小小的摩擦。这个时候多体谅队友的难处,在自己有能力的情况下多帮他人分担一点任务,尽量避免“我把我分内的事情做完了就好”,“这不是我负责的事”的心态。大家的目标是齐心协力完成论文,谁做得多,谁做得少都不重要,在这三天多吃些苦,少计较个人得失,多考虑团队目标,才能把团队的成果最大化。因此,如果被多安排了任务,与其埋怨吐槽,不如心想离论文的完成更近了一步,相信队友,他们有他们认为更要紧的事需要完成。
最后,有自己无法处理的问题,无论是学术上还是团队合作上还是生活上,都要及时地找老师进行沟通。我个人在和张老师的沟通中收益匪浅,如果没有他的鼓励,也就没有我后来与数模有关的一切了。
衷心祝愿各位学弟学妹心想事成,国赛顺利!
来自 老学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