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水楼台先得月!深圳就是如此。
众所周知,深圳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香港,这个我们谁都不会去否认,但前提是必须要有好的开放政策,因为思路决定出路。历史已不可更改,七十年代的深圳与香港相比,的确差距巨大。
我们一起看看那时的深圳与香港。
一、深圳的前身是小渔村
七十年代的深圳那时只是个小渔村,据说人口不足3万,现在多少人?据说有2000多万,人口增长了700多倍,相应的,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经济的增长与人口的增长也是成正比例的。
渔村,一般都是靠近河边或海边,早期的深圳也一样,依河或海而建,主要目的还是方便出海打鱼。不过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那时可能不叫深圳,小渔村是隶属于宝安县管辖的。
二、七十年代的深圳街道
一位老大爷踩着黄包车(出租车),在七十年代的深圳街道上穿行,还要不断的避让人群,生活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那时候的深圳街道较为狭窄,估计也是因为处于繁华地段的原因吧。
三、七十年代深圳幼儿园
一群孩子,跟着幼儿园老师在歌唱,还不断地摆手势,着实天真烂漫。七十年代时期,深圳的幼儿园设施比较简陋,最主要是没有幼儿园的文化氛围,这有什么办法呢,谁叫我们那时候穷呢。
四、七十年代的深圳街道
两个年轻的农民工,挑着担子经过街道。这是七十年代时期的深圳街道,有吉普车在穿行,还有既可以拉人也可以拉货的三轮车,那时候,人们出行主要还是以自行车为主,绿色、环保、安全。
五、七十年代的深圳街道
红色宣传标语立于街道显眼位置,那时的深圳红色氛围也浓厚,这是七十年代的深圳街道,人们在街上或安坐,或行走,或骑过经过。街道两边的水泥建筑都不高,普遍只有两层楼。
六、早些年的深圳汽车站
早些年的深圳汽车站和内地城市的汽车站没什么两样,都是采取封闭式的设计方式,人从出入口检票,然后车场背后或侧边有一个大门,用于客车出入,那时,车站的工作人员都是穿制服的。
七、宝安县的无线电工厂
香港老板投资的宝安县无线电厂,属于深圳早期的工厂,主要生产收音机、录音机和功放机等家用电子设备,工厂产能已达一定规模,生产的家电产品在当时来说属于畅销产品,深受广大人民喜欢。
八、七十年代的香港街道
香港这个地方,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地方小、人口多,人口面积占用率低,即便是在七十年代时期,香港算是非常繁华的地方,从其街道上看,虽然比较拥挤,但楼房都是高层建筑,店面生意兴隆。
九、七十年代的香港街道
那时的香港,号称是“亚洲四小龙”之一,在其七十年代时期的街道上,已尽显奢华,小汽车满街都是,很普遍。
十、七十年代的香港一角
这是香港的一个停车场,有个牌子写着“P”字,前面那栋楼倒是非常有特色,标志性很强,附近小山上也有一些漂亮的房子,七十年代能有这番光景,算是非常不错了,和现在的普通城市相比,也不会差到那里去。
尽管现在深圳的GDP已超过香港,但七十年代时期的深圳确实没法跟香港放在一块比,所以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