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公干,在隆冬时节有机会往辽西一行,见识到今日辽西之朝阳地区风貌,有所感触,以文记之。
辽西地理上邻近京蓟,但关山阻隔,交通并不十分便利。该地至今未开通高铁或动车,与京津等地每日也只有一个不太满座的支线航班。从机舱往外看,放眼尽是连绵不断的山丘,沟壑纵横。山势不高,土呈褐黄色,几无植被。山间错落分布着小块平地,收割之后留下浅浅的荒草,甚是萧瑟。几乎看不到河流。偶尔望见山脚小块水面,在严寒下冻成冰面,阳光一照,斑斑驳驳地反射着白光。村落和市镇零零星星散布在山间,每处约百十户人家的样子。空气却很通透,高空远眺时,大有睥睨天下的感觉,仿佛看到一千二百年前,契丹人在北方大地弯弓舞刀、纵横驰骋的身影。
契丹国(后称辽国)由耶律阿保机建立于公元916年,幅员辽阔,远超同期北宋;立国近三百年,超过大多数中原王朝;是一个主要由契丹族和汉族构成的半农半牧国家。契丹是族名,意为“镔铁”,代表这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辽是国名,创立之初,都城在临潢,即今内蒙古赤峰市,而赤峰地理上亦属于辽西范围。邻近赤峰的朝阳历史上属于辽国的统治区域,且为宋辽交战的前沿地带。
朝阳是辽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同时也是经济最落后的地级市。这几年辽宁的GDP增速在全国垫底,而朝阳的GDP增速在辽宁又位居最末,可谓是经济寒冬,雪上加霜,造成人口净流出现象严重。这也是辽宁乃至东北的一个侧影。走在朝阳街头,随处可见门庭冷落的售楼部和空置的新楼盘。凌河从城区穿过,河床宽但没有什么连续的水流。那一洼一洼的水已冰冻,三三两两的路人在冰面走动。当地农民主要以种植地瓜、玉米、大枣为生,很多人出外打工。这个城市缺少工商业,消费也不旺。城市旁边的凤凰山是个旅游景区,山势雄伟,但同样没有植被,基本是座石头山。“朝阳严重缺水,即便在夏季,河水也常常断流”,当地同事告诉我。这应该是当地沙化严重的主要原因。
然而,千百年前以至更早的远古时代,朝阳是个森林茂盛、水草丰美的地方,考古发现这里是地球上第一枝花绽放、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距今已一亿多年。鲜卑、契丹等游牧民族先后在这里留下深深的活动足迹。朝阳古称龙城,是五胡十六国时期三燕(前燕、后燕、北燕)的龙兴之地。看过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的朋友知道,当时武林高手中最负盛名的是“南慕蓉,北乔峰”,其中慕容公子正是三燕皇族的后裔。书中还提到五代末期慕容氏中出了一位慕容龙城,创出斗转星移的高妙武功,当世无敌。我猜想金老先生当是有所指,特以都城龙城为该人命名。惊叹金庸文史知识之丰富的同时,又觉得鲜卑燕国灭亡后六百年,其后人慕容公子仍念念不忘地想复国,未免有悖常理,只能说是小说家之言,姑妄言之姑信之了。至于说契丹人萧峰(原名乔峰),恐怕要算是金庸小说中最为读者喜爱的,武功绝世、仁义无双的大侠了。这些人身处的时代,通过小说故事的形式,给读者增添了许多铿锵杀伐、恩怨情仇的想象。
历史上的辽国(契丹国)的确不简单。源自鲜卑的契丹族固然是一个好斗、掠夺成性的草原游牧民族,靠其勇武夺取了很多中原汉人的地盘,将汉人纳入其治下,但这个民族善于学习,愿意改变。立国之前,契丹的可汗是每三年一改选。立国之后,契丹为保持民族性,因俗而治,推出南北两院制。北院大王以契丹制治理契丹族人生活地区,南院大王以汉制治理汉族人生活地区(《天龙八部》中的萧峰,担任的就是辽国南院大王)。也就是说,早在一千多年前,契丹已经在实行“一国两制”了。契丹还有一种类似 “习惯法 ”的草原传统规定: “人未伏者不即置死 。 ”意思就是 :人若没有认罪伏罪 ,就不能即时处死 。契丹杀 “罪犯 ” ,要杀心服口服的人 。这种慎杀的法制,在古代游牧社会,算是很先进的了。此外,契丹积极吸收渤海国、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国的文化,有效地促进了辽朝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的发展。其影响深远,一度被中亚和欧洲视为中国的代表。即便在辽朝主体被金所灭,其余部在西北建立西辽,也曾是幅员350万平方公里、威震中亚的强国。
反观同期的两宋,虽然被后世普遍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既富庶又比较开明的封建王朝,但受宋初解决藩镇割据问题所形成的抑武重文传统的影响,国力积贫积弱,在与辽、金、蒙元对峙的三百年里长期处于缴纳岁币、委屈求全的局面。儒家思想强调的内圣外王,在宋朝变成了内圣强外王弱,以致在游牧民族的武力侵略面前总是被动挨打。在这方面,契丹人的尚武精神和对强大军力的建设,显然是宋朝所欠缺的。
辽为金所灭后,强大达几个世纪的契丹族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他们的后裔除一部分演变为今天的达斡尔族外,更多的逐渐被汉族同化。在被蒙古所灭的西辽,契丹族亦被同化到中亚当地民族中。后世已无契丹族。在曾为契丹旧地的朝阳,完全已看不到契丹的影子。另据说证实为契丹后裔的一部分汉人,已在滇西世代生活多年。
朝阳因地理位置较偏和自然条件较差而落后,未来随着高铁开通和融入京津冀经济圈,经济终有腾飞之日。曾经灿烂的契丹文明虽走向历史深处,仍值得时常检视,当能发现古为今用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