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下起了小雨,在一个安安静静地周五的早晨我打开电脑,开始记录的我的第一篇成长记录。这也是源于看了笑来老师写的那篇成长记录,终于有理由动手指了。
订阅《财富》整整一年时间了,这一年过的有苦有乐,在挣扎中前进,尽管在前进的过程中经常摔跤有时候还后退几步,但好在总体运行轨迹是前行。我并没有像开始期望的那样,瞬间秒变为另外一个更高级的物种,而是经历了时间的洗礼,终究明白了许多道理,并且将之付诸实践。尽管道路坎坷,将脑海中的想法转变为步伐并不易,但我相信在这一路的摸爬滚打中慢慢的会形成一条自己的路,这条路谁也劫不走。
我将这一年的成长进步分为思维层次和实践层次,当然我的成长和进步可能不仅限于这些,还可能会有一些琐碎的以及一时难以捕捉的细微变化,那些就暂且放在摇篮里等它慢慢长大吧。
这一年中,我读完了前24年的总阅读量。这一年阅读了《把时间当作朋友》、《七年就是一辈子》、《人人都能用英语》、《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习惯的力量》、《拆掉思维里的墙》、《奇特的一生》、《指数基金投资指南》、Animal Farm 九本书。说出来总觉得是愧疚的,因为我前二十多年即使是上学时代都没有真真正正看过几本书,也不会读书。心里总是想着“我要多看书”,但往往一本书都看不完就放弃了,这是多年来的疙瘩,近一年终于将它解开了。这一年我从根本上意识到读书补脑的真正含义和真正价值,颠覆了我以前对书的误解,以前以为书是用来“看”的,只做做眼球运动就可以,对我这个记性并不是特别好的人来讲,眼球运动就只是一种纯机械运动,脑海里什么都没留下。直到今年我才明白书不该是这样“看”,而该去消化,不是用肠胃消化,而是用脑。现在我读文章也好,读书也罢,手头一定是摆着电脑或者手机上的印象笔记的,边看边记录,记一遍的印象要远比“看”一遍强的多。记完之后还会进行一遍复盘,看看记下的点之间都有什么联系,往往这个过程能找到很多惊喜。
有效的读书,带动了我的写作。以前看到自己的同学在QQ空间里更新文章,觉得他文笔特别好,为什么自己就写不出来,那个时候只有羡煞他人的份儿。如今写作已经成为非常自然的事情,并且形成一篇文章对我来讲也并非难事。同样的,这一年的写作量(仅以字数计算)也是远远超过了前二十几年总的写作量,包含在学校写的各类作文。我同时在简书、知乎上开始写作,《财富》上也留言,断断续续写作的总量达到36765字,其中《财富》留言34条,被精选15条,入选率超过50%,这也是一个小惊喜。写作目前还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回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是 很享受的,因为自己的成长都凝聚在这字里行间了,我的成长变得有迹可循。笑来老师提到跨维度成长,而我现在又在英语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维度,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我时常会想我如果能成为签约作家获或专栏作家会怎样?那个时候会有更多的人认识我,有更多的人跟我交流,想想都觉得开心。但,理性上我又明白,当一名作家需要极大的知识积累与大量的输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写作则条道路可能要走至少3年以上才会初见成效,所以我的心又沉了下来。何必着急呢?人生最好的年纪就是现在,庆幸我已经开始真正的活过,积累与实践才是王道。
古语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想要和时间做朋友,还需要增加和时间的交流互动,而我想了一个办法跟时间这个朋友长谈。 最近两个月我已经学会了使用一个工具,一款实践记录的APP——A timeloger 。这个想法来源于我读的那本书《奇特的一生》,这本书是关于一个柳比歇夫
独创时间统计法,他严格遵循时间统计的原则,一生创作无数,令人惊奇。于是我就在想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也采用他的时间统计法来规划我的人生,会发生什么?于是我就找到了这款软件,类似的时间统计的软件不只这一款,朋友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两个月的连续使用让我对时间有个更佳清晰的感知,这有什么作用呢?就是我不会再有“咦,时间怎么过的这么快呢?” 这种让时间偷偷溜走的感觉,增加了我对时间的把控,做事情的效率自然会更高。我从六月份开始记录时间,以下两个图片是这两个月来的时间花销。
7月
其中圈红线的是最有效时间的利用,包含输入时间和输出时间。六月份这个范围的时间是56小时27分,7月份则是100小时36分。使用这个工具并不意味着一点也不会浪费时间,即使再高效的使用这个工具,也不可避免的会错失一些可以利用的时间,但是,它的存在会让自己时刻提醒自己,某一段时间的存在,进而让自己投入到某项活动中,提升效率而不是做一些无谓的事情。
以上都是在我身上发生的实实在在的变化,看得见的变化。还有一个看不到的变化,它是深藏在里面的变化,那就是大脑操作系统的升级。如果说以前的大脑是一台老式机,那么现在的大脑就是一台不完善的笔记本,偶尔还可以自己编一套程序装进去协助自己处理事情。为什么说是不完善的呢?理性的讲,不完善的地方在于系统中还存在不少漏洞,需要不断的修补。但总体上,性能比一以前提高了不少,用起来也更佳顺手了。我们大脑的操作系统是由一条一条的原则组成的,而这些原则就是行为处事的方法论。我现在使用的比较顺溜的有这么几条,第一条便是做事情更加讲究方法论。以前自己的处事方式纯粹就是“瞒着锅台上炕”,潜意识当中就觉得某一件事情直接可以从A到Z,殊不知中间还有24个步骤,所以经常因为看不到结果,马上就会放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死在了明天晚上”。现在才明白,任何一件事情,即使是擦桌子这种简单的事情,也绝不是一个步骤就完成的。要像把事情做好,就必须将任务分解成一个一个可以由1-2个步骤完成的小任务,然后再一个一个的完成小任务。Step by step, you gonna make it.
现在敢开车上路了,就是运用这一条原则。刚刚拿到驾照那会儿,一上路内心就开始播放龚老师的忐忑,尽管还是在老爸在副驾驶上的情况。遇到红绿灯路口熄火,挂错了档位,忘记拉手刹,上路沿石是家常便饭。后来中断了很长时间,直到6月底又开始重新学起来。到6月份的时候脑子里的一些原则就开始丰满多了,不再是教练教一条忘一条,而是把每天的练车步骤整理出来,特别是自己总是犯的错误全部整理到印象笔记上,涉及到倒车这种高难度的动作,甚至还画图帮助理解。结果可想而知,两个礼拜的时间就开始从胶州独自驾车回到诸城,长达2个多小时,途径无数红绿灯,超越多辆半挂车、油罐车等。这个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纵然还是很多不熟练的地方,但这种方法和套路给自己的学习方法论晋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哪有什么学不会的技能?连女司机都开始上路了,还有什么难的呢?
再一个例子就是办理巴西签证。在外人看来好像是很简单的样子,实际上熟悉我的人都知道这签证从2月底开始办理,已经过去小半年了,现在终于接近尾声,到签证到手估计有整6个月的时间。我们办理的这个工作签证就连签证中介都搞不了,从申请签证批文,到签证准备材料各个环节都不是透明的,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跟寻宝一样寻找答案。一路坎坷,一路虐心,甚至都想放弃了。笑来老师曾经说过,学习分三个境界,第一种是有人手把手教,第二种从书本里学,第三种连书本上都没有,自己搜集资料自学成才。我想巴西工作签就属于第三种,这一点都不夸张。过程中的各种技能都是操作系统升级换来的结果,否则路上遇到一点坎坷都可能过不去办不成。
第二条原则就是真正学会区分什么更重要,进而分清什么最重要。这条原则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条,属于黄金法则。实际上这是一条特别特别朴素的原则,朴素到一般人都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是真正学会用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呢。比如我写文章的时候,就需要思考这篇文章我要表达的观点有哪些?哪些观点更重要些?哪一条是最重要的需要单独拿来讨论?思考完这几个问题之后,整篇文章的构架就形成了。否则,没有重点的文章让读者看也是糟践人家。再比如在学车的时候,想下开车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为了爽快?是为了炫耀?是为了提高效率?我想相对于安全这个因素,其他因素都没有那么重要。想明白这一点,就不会在人很多的时候开的飞快,就会在被两辆大车夹在中间当汉堡里的那块牛肉的时候想办法超车,就会在时刻遵守交规。
细细数来,成长的点点滴滴都是历历在目的,成长的每一步都不容易,一路坑坑洼洼有水也有坑,在这些地方适当放慢速度,慢慢的过也是能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