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泽提诺》,文/图:【美】李欧•李奥尼,翻译:阿甲,南海出版公司。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自我认知大概就是人生岿然不动的根基了罢。如果“我”不是独立的,就难以坚定,因为不坚定所以怕孤立、怕与众不同、怕失败,甚至怕成功。
而“我”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大概要伴随每个人的一生,从孩子问妈妈我从哪里来,到高考如何填志愿,到大学毕业找什么工作,到中年时对这辈子还能不能成功的担忧,到老年时对人生虚度的惶恐。也许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但对于它的思考一直不会停止。
《佩泽提诺》就是个关于“我”的故事。
佩泽提诺源自意大利语Pezzettino,意思是“小片、小块”,阿甲把它叫小P——谐音小屁,多么渺小的小东西,像有些孩子,也像有些时候的我们。
小P觉得别的家伙都是大个子,敢于冒险,做事也很漂亮。他却是个小不点儿,所以他肯定是什么人身上的一小块儿,并且决定去找到答案。他问了飞毛腿、大块头、游得快、飞得高……可是大家都说如果自己少了一小块儿,不可能做事还漂亮。这里每个朋友的回答句式都是重复的,既有韵律感也深得小孩子的喜欢,重复会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安全感。这几个名字阿甲老师翻译得也非常赞,生动形象,正是小朋友脑子里的那些超人梦。
后来,小P又去问智多星。从文学结构设计上来说,智多星的出现是个绝妙的承前启后。承前:它像其他人一样说,“如果我少了一小块儿,怎么还能这么多智慧呢?”启后:智多星“智慧地”建议小P去砰砰岛。
(住在山洞里的智多星)
小P历经艰难险阻来到砰砰岛,可是岛上除了石头,连一样有生命的东西都没有,小P在一磕一绊中碎成了很多的小小块儿(我每次读这里都被谦谦纠正漏掉了一个“小”字)。这时他才明白,原来自己和别人都一样,也是由小块儿组成的。
砰砰岛之旅暗示了自我认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经历了一次一次依附对象的拒绝后,经历孤独、碰壁、自我破碎和重组,才能找到自己。
(孤独的砰砰岛之旅)
故事的结尾是我让我感到李欧李奥尼是以极大的善意看待这个世界——朋友们不明白小P的意思,但看到小P很高兴,他们也很高兴。这就对前文朋友们拒绝小P给予了合理解释——君子和而不同。
画风深受小朋友的喜欢。“我”是如此抽象的一个概念,我就是我,不是小老鼠、小兔子、小熊什么的,于是李欧李奥尼也选择了抽象的画法——马赛克式色块垒砌。五颜六色的色块令小朋友着迷,想立刻动手画画或者粘贴手工或者搭积木。垒砌,又契合小P关于“组成”的疑问,小P的样子怎么看都像那些大家伙的一片马赛克啊。
“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一块儿肉”,这句话我们往往深情地看到了“肉”字,可更关键的词是“掉下来”。“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语出纪伯伦《论孩子》)
即使我是小屁,我也是独立完整的小屁,甚至不是母亲的一部分。
最近谦谦穿的睡衣和佩泽提诺一个画风,所以他又重拾这本书。有一天,我问谦谦,小p到底是谁的一部分啊?谦谦说,谁也不是啊,他就是他自己。我又问,那你呢?他说,我就是我!
我很为他的回答感到高兴,也盼望,将来他不断离开舒适区走向新的成长时,处于低处而怀疑自我时,处于高处感到不胜寒时,仍能在心里默默地说“我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