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路过秦安二中,二中门口对面的早餐店,像一块磁铁,让人挪不开匆忙的脚步。索性穿过马路,来到一家早餐店门口,微信支付了三元五毛,店老板夹了一个菜夹馍,我就蹲在路旁的一棵大槐树下,慢慢咀嚼起来……菜夹馍是电烤的饼子,外表略带着一点油,里面菜品齐全,除土豆和胡萝卜丝外,还有各种咸菜和辣椒,一窝菜散发出烧烤的孜然味。吃完第一个,我又夹了第二个……最终还是没能触摸到二十几年前的那个味。
一九九三年秋月起,我在秦安二中开始了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涯。那时的秦安二中,地处县城中心(即现在四小所在的位置),正对面是大东巷,稍微偏西一点就是体育场,从二中门口出来向右拐,不到百米地距离,就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日月酒店”。
当时交通极为不便 。老家到县城,只有一辆面包车,并且一天只放一次,天蒙蒙亮发车,经过两个多小时的一路颠簸,九点多才到达县城,十二点就要从县城折返。由于路途遥远,时间仓促,所以到县城办事进货的人们,一下车,就一路小跑,匆匆忙忙,唯恐事儿办理不完,错过了发车时间,耽误了行程。老家里的人给县城读书的高中娃娃捎带馍馍,更是难上加难。
开学前几天,妈妈总是把炒好的熟面,用白布袋子装好,已备我开学后够不着饭点时食用。那时的高中,作息时间没现在这么紧张,我的午饭和晚饭,都是自己用煤油炉子亲自做,只有在早晨上学前和下晚自习后,才用勺子吃几口熟面,喝几口凉白开,来补充能量。
学校里吃早餐的时间是早自习后的二十几分钟。那时二中的大门是两扇用钢筋焊接的手动门,只有在师生上下学时,才大大敞开,平时只开着其中一扇大门中的一个小门。距校门不远处,有一个买菜夹馍地摊点,夫妻俩经营着,生意很是红火。男的负责烤饼子,女的负责夹菜,配合甚是默契。那时烤馍馍用的是炭火。把一个废弃的铁油桶,改装成了一个简易的锅灶,上面放一个平底锅,盖一个锅盖,就可以直接开烤。一到早餐时间,学生三五成群地从小门而出,直奔菜夹馍摊点。当时一个菜夹馍只有一元钱,但能吃上热乎乎菜夹馍的人,大多数是城里学生或离县城较近的学生。我一学期下来,奢侈不超过三四次,大多数情况下,在早餐的时间点,空腹眼巴巴望着别人细嚼慢咽。松软而外表略带油的炭烤热饼,用刀从中间分开,然后把当天炒好的菜(洋芋丝、胡萝卜丝和辣椒丝的大杂烩)快速地夹进去,再合起来,装在一个小小的塑料袋子里,递给每一个学生。有的现场吃,有的带到教室里才吃,有的则边走边吃。
当时用在三四周时间里节余下来的一元钱换回一个期盼已久的菜夹馍时,我总是慢慢地打开塑料袋,慢慢地张口,慢慢地靠近散发着诱人香味的宝贝,然后慢慢地咀嚼。那味道绝对胜过世上所有的山珍海味。吃完后,还要把装菜夹馍地塑料袋反过来,把里面遗落的菜末,油迹,统统舔个精光,然后回味无穷地用舌头把嘴周围的油迹收敛一边,和着口水,一同咽下。
如今菜夹馍的品种齐全,菜系也繁多,但唯一的缺憾,就是再也品尝不到三十年前的那个味道,正所谓“物色旧时同,情味中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