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21梁惠王章句下6》
今天是丙申年乙未月戊午日,七月二日,2016年8月4日星期四。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馁,是饿。
齐宣王不是一位勤政的国君,好货好色玩心重。孟子想劝进宣王,使他能志有定向奋发有为,就有了这一章的启示。
孟子问他:"朋友有相周之义,假如说您的一位臣子把妻室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出游楚国,等他回来,他的妻室儿女却在挨冻受饿。对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呢?"
宣王说:"和他绝交。"
受人之托却辜负嘱托,竟至这样的程度,可见这样的朋友不可交。朋友之间以义合,不义则当绝。
可见,齐宣王并不是事事都糊涂,不是一竿子插到底的愚痴。这和我们日常状态很像,以我而言,我常常以为我挺明白的。就这个想法已经错得离谱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旦处于"我知道"的思想状态,就有一种不断肯定自己的倾向,这样一来,真正的反省就与我永隔两岸了。
为此,我换了一个想法:人人都是对的,我是错的。转换为这个想法之后,我常常不自觉的笑,每天多了很多开心的时刻,常常不自觉地笑出声来,这是什么样的笑呢?多数是释然的笑。
又,在工作中打交道的人多,很好玩儿,你会发现人人生活在一种自己造就的状态里,压力、焦虑、较劲、犹豫、抱怨等等负面情绪,工作对很多人而言简直是折磨。我不是笑话他,我就是从那里连滚带爬爬上岸的,那时候的我做了很多情绪恶劣的坏事,但我是命运的幸运儿,我有幸遇上了师父,师父以做人二字教我,又以学问引导我,使我知耻而后勇,在师父的熏陶和学问的求索中,日日为功慢慢沉淀,学会了反省。所以,面对焦躁不安的朋友和工作上的伙伴,常常笑,不是嘲笑,不是讥笑。有句话叫做"同情的理解",较为准确。之所以能引发同情的理解,除了过去的我亦是受人此惠;二则,我用了很长一段心路,明白一个道理:柔和、温柔、风度,这些都是极端个人化的品质,跟除了本人以外的任何人没有一丁点儿关系。明白了这个道理,不找一丝一毫的理由,只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一旦如此做来,发现自己身上可以改善的空间很大,所以很开心。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士师,是法官,掌刑之官。士,是士师的下属。
孟子又问:"如果一位法官,负责断案判刑,但他却不能管理他的属下,导致断案不当,那应该怎么办呢?"
王说:"撤了他!"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最后,孟子问:"假使一个国家的政治搞得很不好,那又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回过头去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孟子对齐宣王抱着深深的期望,期望他什么呢?期望他能够反己自责,不耻下问,虚心请教,真心讲求治国之道。
从齐宣王的表现来看,大体上的明白人,关键上的糊涂蛋。看别人的是非能看懂,说明不是愚痴,临到自身则耻于闻过,脸一红,左右张望闲扯遮过去就算了,属于"竖子不足与谋"型。
如果读了这一章,只是五十步笑百步地笑话齐王一下就放过去,那是白学了此章。如果把这章的齐宣王当成"我",就不敢轻轻放过这一章。最低程度,不找任何理由地反省一次,毋自欺。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