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教育的开始事先阐明,这次教育的目的、过程、内容呢,还是直接无痕式、浸润式的教育呢?如何让孩子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是否就像大人一样,一个爱好是有真正信仰的。
原始部落时期,狩猎,采摘等都属于基本的生活技能,而如今来到信息化时代,教育又该从何入手,提高到哪一个高度呢?这让我突然意识到综合实践活动是应该以教授根据实践而实践的话,我们是否有效学校建成一个小社会,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自主的去参与活动,获得成果的感受,使得所学知识真正起到推动鼓励学生的作用,使学生回到学校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学习的氛围中。
我们是否就可以将学生第一天来到学校之后,领取到基本的生活基金,再通过应聘不同的岗位来获得应得的报酬,然后再去维持基本的生活,如果想体验高端一些的活动,那就需要付出更高级的一些技能或者是劳动,在此我们就需要将课程划分为基本生活技能、基本生活技巧,然后是中级的体验活动,最后是高端的创新性活动……这样才能做好教育,而做好教育的基础是课程,猛然在教研员的朋友圈中看到了警醒我们的这样一段文字: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课程这个词语忽然变得时髦起来
人们言必称“课程”
妙笔生花写课程
挖空心思做课程
大大小小的活动
都被贴上了课程的标签
课程像少女头上的发夹
妖娆地装扮着教育生活
今天,我们非常有必要停下追赶课程的脚步
认真地追问和反思:
戴上一顶顶“课程”的帽子
就真的是课程吗
不要以为
有了目标,有了主题,有了框架
再填充上一堆知识
我们所做的
就一定是课程
不要以为
冠以PBL或者其他堂皇的名头
用深奥的理论化妆
再点缀上闪闪发光的
珠宝一样的时髦概念
我们所做的
就一定是课程
不要以为
有了各种结构、图表
各种唬人的数据
各路专家大咖们
精彩的捧哏
我们所做的
就一定是课程
不要以为
跻身于某个级别的教科研规划课题
获得了一摞证书
发表了洋洋洒洒的论文
还有装潢精美的专著
我们所做的
就一定是课程
不要以为
天天忙忙碌碌
点灯熬油,声音嘶哑
早出晚归,辛勤耕耘
我们所做的
就一定是课程
判断我们做的是不是课程
黄金标准
就是校园里有没有生命的温度、气息和质感
有没有
用情感
当成联结主题单元的纽带
用思想
当成支撑知识体系的骨骼
课程
其实就是一段朴素的旅程
起点是孩子
终点是发展了的孩子
就像雷夫的第56号教室
每一年的莎士比亚戏剧
每一年的阅读和写作
每一年的班级经济学和道德人格发展
照亮了深陷绝境的孩子
点燃了每一个沉睡或者恐惧的梦
如果进入我们的教室
朴素的或者奢华的(都不要紧)
四壁有故事
桌椅在说话
眼中有自信
口里有歌声
心内有力量
每张小脸蛋上
挂着熟柿子般的笑容
恭喜自己吧:
我们做的,应该就是课程!
所以
我们在一间教室里所展开的教育生活
有没有美妙的概念不重要
有没有深邃的理论阐述不重要
有没有获奖不重要
有没有专家背书不重要
有没有出版发表不重要
重要的是
在这间教室里
有没有因为一个话题
孩子与老师争得面红耳赤
有没有因为一部电影的某个镜头
或者一本书的某个片段
老师与孩子一起热泪盈眶
有没有因为某个错误
老师向孩子真诚道歉
如果对这些问题我们能坚定地回答:是!
祝贺自己吧:
我们做的应该就是课程了!
重要的是
在这个校园里
让调皮的孩子拥有足够的淘气空间
让所谓的“差生”也享有足够的尊严
让聪敏的孩子接受足够的智力挑战
让个性和智力千差万别的孩子各得其所
让所有的孩子身心康健
这个时候
我们可以说
我们做的就是课程了!
(李振村《不要以为我们所做的就一定是课程》)
(此刻读者已经陷入了深思之中,太多语言已经无法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