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乡愁3
作者:安居士/海滨
久在异乡,每逢中秋,一闻到缕缕桂香,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故乡黄灿灿的稻谷,想起老家旁边那所伴我度多许多美好时光的老学校,想起校园中心院子里那两株流芳百年的丹桂,想起勤劳一生、朴实无华的父母,想起孩提时代和少年时代纯真美好的往事,桂花的清香里深藏着淡淡的乡愁。
再后来去了更远的地方,进修深造。而后又回到故乡,几年之后,又离开故乡,去远方谋职。月是故乡明,花亦桂花香。先前的那所老学校几经变迁,后来变成一所小学,两株桂花树只留下主干。再后来,两株桂花树竟然不知所踪。
这件事,一想起来就觉得非常遗憾,就好像愚昧无知的人砍掉了武侯墓前的护墓双桂似的,让人愤懑不平,想追查真凶却因离开太久而不知所措;仿佛自己内心浓浓的故乡情思,被人连根拔去般空空荡荡。
每次回到故乡,与当年的伙伴故友叙旧,总是不经意地提起那两株桂花树,免不了一番长吁短叹,感慨此生时光荏苒,感伤人间世事沧桑,唯一不变的是故乡的记忆和中国古典诗词里歌咏不尽的芬芳。桂花明月与思乡怀远仿佛是一对孪生姐妹,总让人们心存一份桂香与乡愁交织的悲喜。
元代著名散曲大家张养浩在《折桂令·中秋》这一首散曲中抒发了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作者着力描写月光的澄彻,映照在桂树上,桂影婆娑,通过月光与桂影渲染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元代书画家、诗人倪瓒在《桂花》这首诗里借物抒怀,诗人在傍晚的天色里,桂花暗香浮动,淡淡的月光透过帘栊,一阵微风吹过,花瓣纷纷扬扬。月西沉,炉烟已尽,在这清泠泠的秋日,思念故园之情魂牵梦萦。
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
靡靡风还落,菲菲夜未央。
玉绳低缺月,金鸭罢焚香。
忽起故园想,泠然归梦长。
行走在桂花飘香的十三朝古都西安,在农历八月将尽的时光里,回想起三十多年来经历过许多的事,觉得一切都是命运提前安排好的,让我遇见桂花一样的贵人,内心芬芳四溢却又朴素无华,感念乡愁背后的乡土文化的厚重博大,且让我沉醉在明月桂花一样沁人心脾的诗词里重温美丽的乡愁。
长按赞赏码,感谢诸位的鼓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