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灵枢·经筋篇》 主要以经筋为主线介绍了经络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并对经络辨证和辨病的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故篇名"经筋"。
经筋是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其功能活动有赖于经络气血的濡养,并受十二经脉的调节,故将其划分十二个系统,称为“十二经筋”,分别为:
足太阳之筋 足少阳之筋 足阳明之筋
足太阴之筋 足少阴经筋 足厥阴之筋
手太阳之筋 手少阳之筋 手阳明之筋
手太阴之筋 手厥阴之筋 手少阴之筋
本篇主要叙述了足阳明之筋的循行、经筋的发病、病证特点、病名和治疗原则。
【足 阳 明 之 筋】
【原文】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结于缺盆;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踵,溃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啖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春痹也。
【翻译】足阳明胃经之筋,起于足次趾外侧。结聚于足背,斜行外侧上方而至辅骨,向上结聚于膝外侧,直上结聚于髀枢部,上沿胁部,连属于脊柱。其直行之筋,从足背上行沿胫骨,结聚于膝。由此分出的支筋,结聚于外辅骨,与足少阳之筋相合。其直行的筋,上沿伏兔,再向上结于髀部,会聚于阴器,再向上行至腹部而散布,至缺盆而重新结聚,再上行通过颈部,挟口两旁,合手颧骨,下结于鼻,上合于足太阳之筋。足太阳是上眼胞的纲维,足阳明是下眼胞的纲维。从颧骨分出的支筋,通过颊部,结聚于耳的前方。
足阳明经筋循行路线:
鼻旁→目下→面周围→缺盆→胸腹第二侧线→下肢外侧前缘→次趾→中趾→四趾
足阳明之筋常见病变区域:
目、鼻、耳、口、颊筋区、腰侧筋区、脾筋区、大腿前及侧筋区、小腿前及侧筋区、足背筋区。
足阳明之筋常发生病症:
五官的耳、鼻、目、口筋区的筋结点,腰侧筋区的筋结、脾筋区的筋结、大腿前及外侧筋结,小腿胫腓筋区的筋结、足背筋区的筋结。
足中趾及胫部转筋,足背拘急,伏兔部转筋,大腿前部发肿,阴囊肿大,腹筋拘紧,牵引缺盆、面颊和嘴突然歪斜,如寒,眼就不能闭合;如热,筋弛缓,眼就不能睁开。颊筋有寒,就会牵扯面颊,使口不能闭合;颊筋有热,就会使筋弛缓无力,所以发生口角歪斜。治疗时,要用马脂,病较急的,将白酒和桂末涂抹于弛缓的一侧;病较缓的,用桑钩钩住口角,再将桑木炭火,置于地坑中,地坑的深浅与病人坐的高低相等,再用马脂熨贴挛急的颊部,同时要饮些美酒,吃点烤羊肉,不喝酒的人也要勉强喝点,并在患部再三抚摩就可以了。
治疗方法:
治疗转筋的病人,要采用火针法,不用迎随手法,以病愈确定针刺的次数,以痛处作为腧穴。这种病叫做季春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