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大家讲了一个故事,在这里复述一下:
小李起床晚了,赶快穿衣起床,妻子做好了早餐等着他,看见小李出来温柔的说:吃早餐吧!小李非常生气,边收拾包边对妻子说:你为什么不早点叫我起床,我都要迟到了,哪有时间吃早餐!真是不知道轻重缓急。妻子一听也非常生气!回了一句:今天是周六,我怎么知道你要上班!每天半夜才回来,一句话都说不上,给你做早餐你还发脾气,今天是我们结婚一周年,你根本都不记得了,你不爱我,也根本不顾这个家!小李听了更是生气:我怎么就不爱你了?礼物早就买好了,这段时间项目特别关键,今天临时加班,我和老板还请了下午半天假,就是要回来陪你的,昨天那么晚了,我不想打扰你睡觉!说完就摔门出去了!
这虽然是个杜撰的故事,却浓缩了很多我们的沟通习惯。小李起床看到时间晚了,情绪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后来事情发展的起点,设想一下如果小李情绪平稳,看到桌上的早餐是不是一切都会不同。小李看到起床迟了,看到了妻子做的早餐,这两个都是感官认知,然后说了一句话:不知道轻重缓急。这就是自己的解读了,因为从妻子的角度,这天是周末又是结婚纪念日,做一顿丰盛的早餐是对这一天非常重视的表现,两种不同的解读开始产生激烈的冲突。而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掌握的“事实”来解读对方的。后面妻子又有一段描述:“每天半夜才回来,一句话都说不上,给你做早餐你还发脾气,今天是我们结婚一周年”这一段基本还是陈述,只是带着情绪“你根本都不记得了,你不爱我,也根本不顾这个家”这一段又变成了妻子对丈夫的解读。再看看后面的内容我们发现妻子的解读又和小李的认知不同。
就是这么好玩,是不是我们平时吵架就是这么吵的?我可没教育大家的意思,我也如此,嘿嘿!
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用“解读”的方式对待我们看到的世界:看到、听到,升起情绪感受,产生解读,付诸于语言和行为,产生结果。佛教里说:色、受、想、行、识,就是这个过程,真实言简意赅。
这个过程中“想、行”是重要的转换节点,想——解读,内在语言;行——外在语言、行为。我们的内在解读创造的对事物发展方向的决定因素。所以,察觉自己的内在语言就是察觉自己的解读事物的方式。尽量先不解读,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建立起一个前提假设:任何行为背后都有一种正向意图。将面对事物发生后的内在和外在语言转换一个模式:
这个很有趣。
我相信它的发生一定是有道理的。
有一些事情需要被看到被听到。
欢迎。
还记得吗?这是催眠的咒语。
要是你记不住,我这还有个最简单的方式,发生任何事都用一句话回应:特别好!
是不是特别好!
我是『寻路魔创学院』创始人李程。欢迎留言,交流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