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无意间读了蒙曼老师《顺着历史学古诗》,这本书是专为小学生量身定做的。
蒙曼老师沿着历史的脚步,从中国古典诗词的《诗经》开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把历史和诗歌连接在一起,也把过去和现在贯穿起来,让我这个老学生读来,也耳目一新,知道诗歌背后的历史故事,不再对那些重叠复沓的古诗词感到枯燥生涩。
蒙曼老师上来直接开讲,第一首诗歌,她挑了《诗经·卫风·木瓜》。
她觉得这首诗歌意思很好,表达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重情重义的精神,而《诗经》里的风、雅、颂,又是民族礼乐文明的开端。
下面,蒙曼老师分别对这首诗歌的题目《诗经·卫风·木瓜》进行一番讲解,让我豁然开朗,又学到了许多。
《诗经》是一本书的名字,这大家都知道,但它同时也是一种诗歌体裁,一般四言诗居多。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的作品,共305首诗歌,又称“诗三百”,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在《诗经》那个年代,收录的这些诗歌没有确切的作者。后人为了方便,就在前面加上“诗经”二字,来告诉大家这首诗歌的出处。
《卫风》是一种音乐形式,也可以称之为卫国的民间音乐。
《诗经》里三百多篇诗歌,分成三个部分,分别叫风、雅、颂。古代的诗歌都是配乐演唱的,因此,风、雅、颂其实是乐调的划分。
“风”是指十五国风,也就是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音乐,算是地方戏种。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也就是雅乐正声,类似今天的京剧;
而“颂”则是庙堂音乐,相当于国歌一类的国家典礼音乐。
而这首诗歌的名字叫“木瓜”。为什么会叫木瓜呢?
原来,《诗经》里的诗歌本来是没有名字的。后人也是为了方便,就从第一句中抽出几个字来作为诗题。于是,便有“木瓜”之题。
以下是这首诗歌的原文: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这首诗歌是谁写给谁的呢?历史上有许多种说法,但无从查证。自宋朝朱熹之后,都认为是小伙写给姑娘的情诗。
姑娘和小伙相遇,互生爱慕。姑娘手中只有木瓜,送给小伙。而小伙急急解下身上的玉佩,递给姑娘。
小伙说,我给你的玉佩,并不是为了回报,而是我想和你永远好。
因为这首诗的美好感情,后来慢慢引申到其他场合,可以为同学之间的情谊,也可以用作国家之间的友好。
这首诗歌采用复沓的形式,复沓是《诗经》诗歌里的一种形式。采用复沓形式,是为了让诗歌配上音乐,能够层次清晰,节奏感强,更加朗朗上口。随着一遍一遍的低吟浅唱,感情会越来越充沛,越来越远饱满,到最后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
再回来说《木瓜》这首诗歌,讲述的是“投木报琼”的故事。这首诗歌和大家知道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类似,但又有不同。
我们平日说的“投桃报李”,讲的是中国人人情上的礼尚往来,并且,我们一般都按照这个原则行事。
但“投木报琼”则指的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情,他更多表达了重义轻利,情比金坚的精神。
因此,孔夫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三千多年前的诗歌,闲来应该好好读读,正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那伊人,隔着历史的长河,在《诗经》里每首诗歌背后的故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