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日记形式的软科幻小说,讲述一个32岁智力障碍的查理经过研究室的手术,从智力障碍飞速提升成天才再回到原点的故事。
起初刚开始看的时候因为太多错别字,一度怀疑我买的是盗版书,导致我无法正常阅读。只能靠着读音去理解,后面的报告慢慢出现标点符号,内容渐渐顺畅,甚至一些我看不太懂的内容,说明他智力确实随着时间在稳步提升,但结尾的错别字又回来了,也预示着故事的结局,那个手术前的查理回来了。
看完这本书,我好像和查理一起,一路陪他走过这酸甜苦辣的9个月。
网上很多人在看完这本书的时候都会提出一个问题:你是宁愿做一辈子快乐的傻子还是愿意看过世界的繁华再被无情的打入深渊?
后者被多数人看来是残忍的,因为会比什么都不知道的前者更加痛苦。黑暗不可怕,可怕的是见识过了光明又重归黑暗。
那如果是我会怎么选?
成人的选择往往会分析利弊得失,再慎重权衡。但如果我是查理呢?或是千千万万个智力障碍中的一个人呢?
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世界上有太多困惑与模糊,我不懂,没有人告诉我为什么,我也想不明白。所以查理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变聪明,到时可以解开很多困扰并且和其他人一样自信攀谈。
跟着查理的进步报告,我进入到智力障碍的世界。无法解读别人的情绪与话语,但凡看见笑脸,便会觉得他们喜欢我,用真诚的笑容做回应。
但随着手术的成功,查理智力稳步发展,他像一块吸水的海绵,凶猛的吸收身边的一切,飞速提升的认知,渐渐看清这个世界的样子。发现以前听不懂那宗教政治的谈论,其实没啥营养;最高权威的教授们也只是普通的凡人,他们也不是上帝;面包店的朋友也不是真心喜欢他;启蒙老师艾丽斯也不是无所不知。一切都跟想象的不一样。
犹如人生的成长,从婴儿到青年,他所经历的种种,好像青少年时我也经历过,探索过。对于亲情,爱情,友情甚至这个社会都会有思考。但查理与我们不同的是,我们对于亲情,爱情,友情甚至这个社会的认识是童年经历的塑造,慢慢形成认知而留下的心智与人格,但他智力发展的速度超乎常人,与孩童般未经塑造的心智形成鲜明对比,他缺少一个适配的心智。
这就是查理痛苦的导火索。
他过于聪明遭到面包店的所谓朋友的排挤,联名赶走他,让他失业;他认为实验室的教授们不把他当人看,把他当成展示结果的实验作品;他不断回忆起来的童年,让他更加确定自己被父母抛弃的事实;他对于所爱的女人,心里永远有一道过不去的坎让他身心惶恐;他站在智慧的至高点,拥有大量知识的查理似乎找不到与其深刻交流的人,他很孤独。
随着一篇篇进步报告的呈现,我内心也不断替查理感到痛苦,好像变聪明对他来说不是一件好事,比手术之前反而失去的更多。更糟的是,先做手术的实验小白鼠阿尔吉侬,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智力开始退化……实验失败了,并且朝着不可预知的方向发展。
所以得知故事的结局,还会依然选择后者吗?
我想会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或许查理经历的一切,不是一个坏的结局。
他拥有旧查理所不敢想象的一切。
关于梦想,他实现了一直以来变聪明的愿望,读书写字,了解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甚至超过了各种权威教授,成为了天才。
关于亲情,他渐渐回忆起童年发生的事情,深处的记忆犹如神秘的蚕蛹,抽丝剥茧之后,真实的样貌赤裸裸的展现在脑海里,父母的争吵不休,旧查理的害怕与疑惑,不断提醒着查理作为智力障碍孩童所经历的痛苦。在实验的尾声他终于鼓起勇气与家人见面,直面内心深处的恐惧。他明白一个智力障碍的孩童对于普通家庭的负担,家人需要无时无刻面对社会的压力。他释然了,与家人和解就是与过去的自己和解。他终于向母亲证明他现在是正常人了,他已经好了,现在不是家庭的累赘,而是他们的骄傲。
关于爱情,他遇到了可能别人一辈子都不会遇见,亦师亦友的爱人,艾丽斯一直陪伴与支持,让查理的人生渐渐完整,他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而且也解开一直以来无法亲密接触的心魔。即使无法一辈子在一起又如何,查理依然是幸运的那个。
关于人生意义,他努力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实验品,是一个完整的人,拥有独立思考的人,当他在餐厅看到以前查理影子的服务员时,当他参观沃伦之家看到智力障碍的人群时,他明白即使实验失败,他也要用自己现有的知识能力,为人类心灵的运作与人工增长智能的控制法则带来一点小小的贡献。实验失败虽然否定了某项理论,但对于知识的进步,仍然和成功的实验一样重要。查理用所剩不多的时间,升华了自己的人生,寻找到了自己的意义,从一个被拯救者变成了援救者,他才是这个实验无可替代的部分。
所以,我相信查理如果得知结局,也会义无反顾跟我一样选择后者,他从来没有后悔,因为他的进步报告只字未提“后悔”两字。
不可否认的是,查理或许还有很多遗憾,他无法继续解救那些身处黑暗的智力障碍人士,他也无法与所爱的艾丽斯永不分离,他无法成为妹妹一辈子的依靠,他也没办法拯救童年的查理和阿尔吉侬。所有经历的一切,或许唯有阿尔吉侬会懂,可惜……
埋在后院的阿尔吉侬永远无法和回到原点的查理产生一丝交集,这或许是查理最大的遗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