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手夏利》是篇短篇小说,文章写得比较热闹,因为女主吴天华热爱生活,喜好良多,怕静。热闹的背后是寂寞。
女主吴天华电视相亲,电视台带上门的是有点老年痴呆的卜文彬,男主脖子上还挂着家里的钥匙,相亲时一心惦记着人家的水果。
吴天华毒舌指出卜文彬有点痴呆,没看上。实则离她期待甚远。电台没播他们的相亲过程。
半年后,两人偶然相遇,卜文彬朗诵了一首课本上的诗,吴天华有点动心。过年前,卜文彬的儿子送来一台三手夏利和年货。这台车,只会跑和刹,上面鸟屎斑斑,却合了吴天华的心。她喜欢在外面跑。
之后,她开车带他在外面跑,其实,她只是喜欢跑这个过程,没有其他意思。后来卜文彬死了,临死前表达了相见恨晚和再无遗憾之意。但是他儿子拒绝了吴天华探望。
有一点感想。
第一,标题三手夏利的寓意。夏利车本身,似乎已经是过去时,三手的车,已经是鸡肋。而且主人也不再爱惜它,许多刮痕,玻璃上鸟屎斑斑。
作者说:人和车一样,被反复交易,经三回手,是合理的结果。青年时磨过自己一回,中年也磨一回,到老年,她无比渴望结束,却仍怀最大希望,车程能落得漂亮。
男主和女主都是家里的边缘人,和那个车一样。空闲下来回味人生,吴天华被老公和女儿埋怨,老公一直背对着她。男主被妻子一直嫌弃着,妻儿谈笑风生,他一来就没了笑,甚至他妻子都没怎么对他笑过。
被配偶磨过,被孩子磨过,老了,他们想再活一回。就像那台夏利,在他们手里,加油能跑,又焕发了一些生机。
老人的生活,不仅寂寞,更多是因为被忽视需求。他们的子女不是不孝,而是,各有各的人生,许多人是生活停不下来。而老人,就像那台车,所剩功能不多,就搁置了。
第二,老年婚恋的错位。
吴天华是有精神追求的,追求自由和精神的释放。她希望找个让她开心让她释放天性的人。
而电台给她配的卜文彬大她十二岁,有痴呆症状。还说卜文彬其实挺抢手的,在我们台一挂上号,好些老太太去电话问。你看有劳保,有积蓄,身体健康,人谈吐也文雅,你俩一动一静,多合适啊。
在电台那些人眼里,吴天华找老头,无非要个物质保障。而卜文彬那个状态更需要的是个保姆陪伴。所以,包装一下,他们俩是天作之合。她身体好,有活力,可以照顾他。他有积蓄有劳保,经济上可以支持她。
而实际上,两个人都是有精神需要。却在后面由卜文彬的儿子解决了,车,载了他们最后一程。
电台没有播,因为他们吴天华没按他们的流程走完,言语行为也不是他们的预期。
第三,回首人生,一生何求。
吴天华回首人生时,是丈夫生病时的背,他在灯下仔细研究自己的X光片。年轻时忙生存忙生活,努力让家里生活过得好一点,有错吗?她那时候是售票员,跟车跑,可能上班也是一种惬意,她喜欢那种生活。忽略了丈夫和女儿。
外面的世界可能给她的生活注入了新鲜的东西,让她有活力,对更广阔的世界充满向往。
卜文彬是车厂劳模,是那种真正意义的劳模,工作严谨,投入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回家却似乎有点不知所措,妻儿脸上的笑,对他都很吝啬,他不懂为什么。
然后他却懂得了吴天华。因为喜欢她的活力,了解了她的爱好和愿望,让他们成为特殊的朋友。他注意到她喜欢笑。
其实,他的妻子不是不喜欢笑。只是他不曾去了解,他不曾为她朗诵过诗。正如吴天华,她可曾那样开车只为带着自己的先生出去玩。没有,那时候他们的工作太忙,他们为了生活在奋斗。
也许,他们遇见的其实就是那个已经不在了的另一半,只是以前他们没有给彼此的机会,或者说,被生活的压力淹没了。
那么,回首人生,到底追求的是什么。
第四,有感触的几处细节。
作者多处细节描写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开头几个人进门,每个人着墨不多,都抓住了各自的精神。还有两只小狗每次跟随的状态不同,都勾勒清楚。
她熟练地拧火,听发动机就跟他们这个岁数的人一样,发出运行前呼哧带喘的咳嗽声,胸腔逐渐蓄力,好能平稳说出一些没人听的话,继续跑它慢当当的泥土路。和过去一样,手稳,油离配合,挂挡,拔营。开着这台三手夏利,她顺小区不大的面积,转上四五个圈儿,见自己后视镜里的脸,门牙随笑容一
咧,呲呲出来,也那么闪光。
先前卜文彬儿子上门的时候,她穿着有洞眼的裤子,憔悴邋遢。而一辆破车,喘着气,她那一连串的动作干净利索,她牙上的光让读者眼前一亮。
她问,你们在哪儿?我不添乱,看看他,行不行?小卜忍无可忍,不用。电话这么被挂掉。吴天华充耳不闻,往腿上套棉裤,披她那件巴黎货,黑漆漆的,这个场合正适合穿。打开车门,车里就像个冰造的世界,冷硬,没半丝温度,她半天拧不着火。吴天华想,我差了一个重要的步骤。摸出口袋里的塔山,她给自己点一根,另一只手也拿一根,点好后,搁上车窗。
那个忍无可忍的词,冷冰冰的,让前面她那么热心地带他出去都显得尴尬。此刻,她真的是把卜文彬当作朋友的。但是,对于卜文彬的儿子,吴天华的女儿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
寂寞,一代一代往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