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更新我的公众号了,在短短的两三个月里,我能感觉到自己在发生着思想的转变。如果曾经的我是打着热爱文学的幌子在装饰自己,那么现在我不一样了,我想用我自己的努力去捍卫真正的文学。
这个想法的萌生不是一朝一夕,倏忽之间产生的。它经过时间的酝酿和发酵,终于在昨晚上爆发了。
失败的浪漫答辩?
我参加了昨晚学院举行的的“自强标兵”答辩的竞选。但是因为时间的限制,我唠嗑又唠得太多,结果就是没有讲完我的PPT,甚至连我大学两年来最出彩最有趣的经历都来不及讲给评委和同学们听。提问环节,在座的书记、辅导员神秘的沉默让我想要找个地缝儿钻进去,最后只有s导出言“拯救”了我,她对我说,我已有的讲述非常浪漫,问我“你现在已经把你的故事讲给我们听了,那将来你和你的猫咪讲什么呢?还是讲今天和我们讲的这些东西吗?”(因为我的个人介绍开头说了我想在以后把我精彩的人生经历讲给我的猫咪听)当时我的回答是:我的人生还很长,还有很多更美好更值得分享的事情在将来发生,我会把我从出生开始到给小猫讲故事之间的历史都讲给它听。
我的答辩无疑是失败的,从时间结束的那一刻开始。但是我很高兴的是大家都觉得我的答辩非常浪漫,非常有文学的气息。
反思
我回到寝室,回想起答辩时的情景,反问自己,难道浪漫不应该是作为一个中文人最应该具备的吗?我的浪漫的答辩为什么一定要成为一场失败呢?为什么我一定要认为它在别人眼里是一场未讲完的笑话呢?
反观其他的几位选手,除了和我一直熟识的小Li,讲述着她做公众号时和读者的共鸣以外,其他的人大多是在甩成绩、学生工作、竞赛经历、志愿服务经历等。并不是说我不赞同他们的这些,而是我不喜欢他们的形式。我能理解他们,毕竟参加答辩就是把自己的成就亮出来,给大家看。但是对于其中一些掺杂了水分的讲解,我也绝不否认我的态度
“一切的技巧在实力面前都是被碾压。”我也曾经看到过,在这场答辩上也看到了真正的文学人的样子,比如H学长。如果说中文系出身的人在外出走,举手投足,言语谈话之中,没有一个人能意识到你是学中文的,这难道不是一种失败吗?
可能也有人反驳说难道学中文的人就要把文学的那套矫情劲儿放到日常生活中吗?非也。文学的熏陶会影响个人的气质,气质这种东西本来就是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的能量场。
这场答辩,我没有从几个人身上找到文学的影子,甚至一些人是在拿文学作为自己的护盾。
坚守
我又深思了与文学相关的问题。这个时代是需要文学的。
繁华的城市街头和高大宏伟的建筑,看似是热闹的,可只有真正走在街上的人知道,谁是幸福的,谁是孤独的。
现代社会里,大多数的人都像是一座孤寂的岛屿。明明离地平线很近,却永远触碰不到。海水在岛的周围、身体中穿过,岛却从未抓住过它的片刻。我想,唯有在文学的世界里,所有的人才是真正同呼吸、共脉搏的,因为心与心之间靠得更近了。
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上了阅读,爱上了写作。很多不是中文系的人对文学的热爱和付出远远超过了我们。那我们有什么理由把文学当做是保护壳,实则保护壳下的自己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呢?
我在生活中遇到过、在网络上刷到过、在别人口中听到过这样的观点:学中文的人出来没什么大用处,赚不了多少钱。我自己也曾经是这种观点的受害者,当时动过转专业的念头。但当我回过神来,我对它举起了红牌。一个人难道必须要读能赚钱的专业吗?什么专业能赚钱?你热爱那个能赚钱的专业吗?你能保证自己不失业吗?
我如今秉持着的态度是“只要我不会被饿死,我就有追寻梦想的自由。”
这个世界上那么多压抑的人想自杀,痛苦的人渴望解脱,抑郁症、躁郁症越来越多,文学的力量是精神的力量,它可以帮助他们,帮助孤独的灵魂。中文人的作用可不是赚钱养家,我们的肩上负担着重任。这不是所谓的处于道德的责任,而是与生俱来的使命感。
所以我要成长,我要疯狂地阅读,去接触更多的思想,去领悟文学的真谛,去学会文学真正的治愈力量。
如同鲁迅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我要做一个战士,从现在起,捍卫我的文学,保卫我的文字城堡,守卫浪漫。我不愿让根本不热爱文学的人去玷污亵渎它,不想把它当成我的盾牌。我要证明,我是真正热爱它的,不抛弃它,不背叛它。
从前我对于文学是热爱中夹杂着畏惧的。为什么会有畏惧感呢?那是因为它的力量是人难以控制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种说法放在文学身上似乎也是合适的。有很多人因为文学而被治愈,但也有一些文学家走向了另一个方向,那是癫狂和毁灭的世界。过度的热爱也会让人失去理智。不过,当尼采在着迷的痛苦中精神错乱的时候,他总不会后悔自己常常处于深思的状态。
附录:时空交错,何其有幸,与卿相遇
注:文章转载于作者本人公众号“忘荃屋”,且为原创,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