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我最近重读的一本书: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这部书是我上大学时的最爱,也是我学习德语的教科书。手头上的这本书是借的,因为大学时读的那本书已然被我翻烂了,书皮都不剩,于是就把它留在国内好好休养了。
自从工作了以后,就再也没有读叔本华,但他的文字和思想对我的影响,就好似影子一般无处不在。他在我人生中情感和思想最爆炸时,进入了我的生活。
十七八岁的年轻人,最是叛逆的时候。经历了高中的一段黑暗时期,来到大学后整个人从一种困顿中挣挫出来。那时也不喜欢与人多说话,仍在上学,也就不需要有什么交际应酬,每天只是读自己想读的书,听自己想听的音乐。那时自以为是的认为,学校里学的东西又肤浅的要命,没有一点学术氛围,大多是瞎扯瞎谈,于是后来索性连考试都不准备了。除了有一种离开原生家庭束缚的轻松感,也在对未来的迷茫中游移不定。想象力是最旺盛的阶段,却没有出口释放。这个时候叔本华的文字,好像暗夜中的星辰一样,在我的头顶闪耀着,灼灼生辉。
清澈,简洁,有力度——在他之前我从没有想过德语可以这般晶莹剔透。在《人生的智慧》这本书里,他将德语这门在人们印象中复杂,略显笨拙的语言,掌握得炉火纯青,使之呈现水晶般的精巧之态。这虽然是一本哲学著作,然而却简明易懂,是他写给普罗大众的谈人生的实用哲学。也正是这本书使得一直寂寂无闻的叔本华,晚年得以尝到一举成名的滋味。
叔本华在这本书里再一次阐释了他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学: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虽然这本书是力图教导人们,怎样将生活过得幸福,然而此处的幸福完全是消极意义,即怎样摆脱痛苦和无聊。大概是受了印度佛学的影响,他一再强调生命如幻影如泡沫,这与金刚经的要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谋而合。圣经的传道书中开头也说道:虚空的虚空,凡事皆是虚空。
将生命比喻为虚幻之物,似乎非常符合文学的口吻 (还记得莎士比亚那句名言吗:世界是座舞台,所有男女只是演员)。这使得叔本华的哲学,具有很强烈的文学色彩,加之他本人对于语言的非凡运用,吸引了众多当时的作家,如饥似渴地奉读他的作品。也许叔本华的作品作为哲学入门并非第一选择,但是作为语言或者写作学习的范本,绝对是当之无愧的。
卡夫卡就曾经盛赞这位哲学家优雅的文体:
叔本华是一个语言艺术家,仅仅因为他的语言,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读他的著作。
托尔斯泰在写完《战争与和平》之后开始读叔本华,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形容自己初读叔本华时的体验:
你知道这一个夏天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吗?那是对叔本华著作的心醉神迷和连续不断的精神愉悦,这种陶醉、愉快是我所从来所不曾体验过的。......我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改变看法,但目前我敢肯定:叔本华是无与伦比的。
弗洛伊德号称从来不读哲学著作,因为他不幸无法理解那些东西。但是晚年时,他每逢去度假,口袋里总会放着一本叔本华。
在为叔本华着迷的艺术家的名单上,可以列出一长串闪闪发光的名字:屠格涅夫,左拉,莫泊桑,普鲁斯特, 托马斯哈代,毛姆,博尔赫斯,还有我们的国学大师王国维。。。。他们都在叔本华的语言中,见识到了卓越的风格,即便是优秀作家也难匹敌的文体:思想之深邃,辩证之有力,语言之精炼,比喻之自然天成,这使得他的文字有着让人无法忽略的耀眼光芒。
一个人的语言风格是他精神思想的外貌,并且比人本身的外貌更能可靠地反映他的性格和品质。 ---叔本华
显然他对于自己的非凡头脑和心智无比自信,所以从来不故弄玄虚用似懂非懂的字眼,文字也没有什么华丽花哨可言,一切都是沉静而朴素的,尽量以明确简洁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纯粹的思想,非常确定,没有一丝似是而非。简单质朴,这难道不也是一切真理的标准吗?
想要了解叔本华语言魅力,《人生的智慧》是一本极好的入门书籍,正如他在这本书的前言中所述,此书是为普罗大众所写,他放弃形而上的阐述,而致力于用直截了当的语言揭示怎样避免人生中的痛苦,从而过一种相对幸福的生活。这本书一共有六个章节,除了最后一个章节,全部是用格言体写成的真知灼见。为何采用这样一种文体来向大众打开他的世界,大概正如他自己所言, 格言是所有风格的本源。
任何一种风格都应该遵循那种像格言、铭文一样精炼、简洁的要求,实际上,这是所有风格的本源。。。赤裸的真理是最美的。它表达的方式越简朴,给人的印象就越深刻。
也许你并不认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对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到底阐述的是什么,也不甚感兴趣。但如果你想体验纯粹的语言和风格之美,那么这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希望所有对语言文字感兴趣的人,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都能获得振奋人心的体验,如纳博科夫所说,带来"脊梁骨的微微震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