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真的很抱歉,在这里会谈到衰老与死亡。一提起关于衰老与死亡的话题,我们大多数人总是讳莫如深,不愿意面对。然而世事无常,无论你是高官显贵,还是普通百姓,生命的结局最后都是死亡,那么面对死亡,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它,需要值得我们深思。
后面,将会对《最好的告别》进行章节式的梳理。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本书的作者阿图.葛文德,印度裔美国人,哈佛大学医学院外科教授,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病患安全挑战项目负责人,克林顿及奥巴马两届美国民主党政府的医改顾问。
第一章节:独立,活到100岁的代价
如果说,现在给你一个可以调控年龄的机会(134岁以内),你愿意调到多到岁呢?可能有的人比较贪心,就要活134岁以内,那么恭喜你,你基本上再多活一天,就可以打破吉尼斯寿命最长的纪录了。开个玩笑,那么倘若你真的活了这么久,你有没有想过,从65岁以后你的下半辈子该怎么活?
在农耕时代,长寿的父母往往为奋斗中的年轻夫妻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家庭稳定、进取建议及经济庇护。我们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因为当时社会发展水平有限,人们获得的认知往往是通过老一代人的言传身教而来,获得信息的渠道有限,不像现在,遇到问题不再首先征求父母的意见,反而是通过百度知乎等等,年轻人很大程度上已经不需要年老者再提供什么建议了,年老者的认知很难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其父母的权威性已经大打折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另外,经济全球化戏剧性的改变了年轻人的生存境遇,年轻人有太多的机遇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去想去的地方,而不必囿于狭窄的生存环境中,在漫长的等待中继承上一辈的财富。
当然,在这个家庭控制权的变更过程中,年轻人获得了控制权,离开了父母,但据统计,在一些有独立收入来源的老年人身上,他们并不为独自生活而难过,他们的退休金能够让他们能够在经济上安排好自己的老年生活,无须一直劳作。父母和子女都把彼此的分享视为一种自由,即“有距离的亲密”。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老年公寓,养老院。
尽管这种“有距离的亲密”确实给了父母和子女自由,但存在的问题是这种独立生活的状态无法维持太久,伴随着衰老带来的记忆衰退,失能失智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所需要的治病养老费用也越来越多,当这种独立自助的生活无法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