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火了不少知识IP,各方大神的模式都是从写公众号开始,然后写专栏,到各大平台开线上直播。一时间,“写作”这个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程度,也出现了大量“教你如何写出爆款文章“、”如何靠写作实现月入百万“的攻略教程。
面对职业瓶颈期,在做了深入自我分析以后,我发现自己在文字表达方面有一定优势,关键是自己热爱读书写字,于是,给自己定下了职业发展的转型之路:提升写作技能,扩大影响力,成为某写作分享平台的签约作者。这样,又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又能写几篇文章“躺”着就把钱给赚了,何乐而不为?
当我为自己找到“出路”而欢欣鼓舞,并将它分享给身边人时,却遭到质疑:你这个目标不太现实。
我一时陷入困惑:不是说只要做喜欢的事,就会像打通了任督六脉一样,以光速前进么?难度不是?从爱好,到职业,这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古典老师的《超级个体》专栏里有一组文章讨论了这个话题,给了我不一样的视角,现分享给跟我出现同样困惑的朋友。
爱好与职业,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区别:
爱好是为了自娱,职业是为了交换
爱好分为“消费型爱好”和“生产型爱好”。前者是以消费有价值的事情为基础。比如,看书、旅游、看电影、逛街;后者是以产出价值为基础,比如,写书评、写旅游攻略等。
爱好只是为了自己开心,而职业则是基于价值的交换。显然,如果要想将爱好变为职业,那么第一步就是要把“消费型爱好”转为“生产型爱好”。
曾有个梦想, 缘起于大学时跟闺蜜的一个约定。等以后有钱了,就一起开个咖啡馆,里面放各种自己喜欢的书,这样就能在某个慵懒的午后,喝一杯咖啡,读一本好书。世间还有比这更美妙的事?现在重新审视这个想法,发现自己喜欢的不过是所谓的“情调”,这就属于一种“消费型爱好”。因为这种“情调”只是一种纯粹的悦己行为。
专业水平的高低
爱好只需要尽兴就好,而职业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以达到专业的水平。
回到开头我遇到的困惑,其实,就是属于低估了写作作为职业所需的专业水平,自认为只要坚持练习两年就能成为职业。受众多大V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写作, 觉得写成了就能有源源不断的收入。但是实际上,写作作为一个职业,其门槛并不比其他职业要低。
最为关键的是,没有基于任何行业或关键领域实际工作经验值的写作,往往会存在空泛、内容经不起推敲等问题,很难真正赢得市场,并不具备成为职业的基础。
遇到不少妈妈,觉得喜欢孩子,就开始往育儿方面发展,写公众号,传播自己的育儿理念或技巧。但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尚小,育儿上并没有实际可看得见的成绩,经验值及专业度并不足够,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其实并不具备多大的说服力。
当然,目前火热的也有大量育儿方面的大V。但他们大多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主要以收集、整理育儿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为主,例如,辅食、母乳喂养、疾病护理等。
职业是主收益,兴趣是额外收益
最后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想要将爱好转为职业,需要考虑其收益是否能够解决生存问题。
要具体怎么做,才能实现爱好与职业重叠的最高境界呢?作者总结两条路径:
路径一,年轻时拼命做职业,财富自由后完全不为钱工作,专心发展爱好。
路径二,一开始就有耐心打磨一个生产型爱好,慢慢的,这个爱好可能变得越来越值钱,并且仅靠爱好,就能过上不错的生活。
不同人会有不同的选择, 我则更倾向于路径二。为了实现这个路径,我可以采用作者提倡的ABZ计划。具体如下:
A计划:结合工作经历及专业测评,分析挖掘自己的优势(语言组织能力、信息整合能力、思考分析能力、快速学习能力)。在现有公司,寻找可以发挥自己优势的岗位,致力于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B计划:将“消费型爱好”(喜欢看书、学习)转为“生产型爱好”(写作、参与线上线下分享)。持续打磨写作等技能,在不断输入与输出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与观点的过程中,探索自身可以切入的专业方向。等有一天时机成熟,B计划就可以成为A计划。当然,即使不能成为职业,也能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Z计划:维持现状,也就是退路。
最后,分享两句值得思考回味话,祝你在职业之路上一帆风顺:
在这样一个时代,相比非要找个什么钟爱一生的事业,确定一个3年的阶段性目标更靠谱。
基于兴趣的学习,永远不会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