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模式改变了失败的意义
马丁夫妇非常爱他们3岁的儿子罗伯特,经常吹嘘他有多非凡。从来没有哪个孩子能像他们的孩子一样聪明,一样富有创造性。后来,罗伯特做了一件不能被原谅的事——他没有考进纽约排名第一的幼儿园。在这之后,马丁夫妇就对他很冷淡。他们不再用以前的方式和他说话,也不像以前那么以他为豪,表达对他的爱。他不再是他们才华横溢的小罗伯特,而变成了一个让自己丢脸并让家人蒙羞的人。在如此稚嫩的年纪,他已经成了一个失败者。
就像《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文章指出的,失败从一种行为(我失败了)转变为一种身份(我是一个失败者),这对那些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来说尤其如此。
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也同样害怕罗伯特的这种命运降临到我头上。六年级的时候,我是学校里拼写最厉害的孩子,校长想让我去参加市级比赛,但是我拒绝了。九年级的时候,我的法语很好,我的老师想让我去参加一个市级比赛,我再一次拒绝了。为什么我要冒这个从成功到失败的风险?从一个胜利者变成一个失败者?
厄尼·埃尔斯(Ernie Els),著名的高尔夫运动员,也有着和我一样的顾虑。埃尔斯在五年的低潮后终于赢得了一项重要的锦标赛冠军,在那五年中,一个个比赛从他身边溜走。如果这次的锦标赛他也没有赢呢?“我可能就不是今天的我了。”他对我们说。他可能就会是一个失败者。
每年4月,当那些薄薄的信封——也就是拒绝信——从各个大学寄来的时候,数不清的失败者就这样产生了。成千上万才华横溢的学生成了“没有进入普林斯顿大学的女孩”或者“没有被斯坦福大学录取的男孩”。
what:固定思维模式很容易将一个人否定,而且会影响到其他人。片段中的三个例子就很好的诠释了固定思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上小学的时候,父母就一直说让我在村里上中学,害怕弟弟学坏一定要去县城上学,我那个时候开始就不好好学习,总想着反正也不让我去县城,就这样吧,也不知道和父母争取一下。就这样我在村里读完了初中。
why:固定思维会害怕失败,会让失败附着在自己身上,往往会因为一次失败从此就认为自己是失败者。害怕失败就会找更多的借口不努力。
A1:三年前参加了市级的技能比赛,拿了第一名,之前都是第二,以至于三年了,再也不敢不参加任何比赛,害怕失败,害怕变成一个失败者。
A2:首先确定自己参加比赛的目的是更好的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名次是次要的。
二、努力学习业务知识,不能因为害怕拿不到名次而不学,以自己没复习作为借口。
三、从失败中找出可进步的空间,在下一次比赛中有更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