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编辑:缕缕芳香
推荐理由:原生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起点,对人的情绪、行为和认知都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家庭中的权力斗争,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角色混乱”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不清……有时候它会使我们受到伤害,同时也会赋予我们在人生前进中的力量。
张沛超老师在《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一书第三章,详细地介绍了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
他从传统家族对心理的塑型作用、现代家族中的权力斗争、家族中的能量传递、原生家庭对人格的影响、现代家庭中的角色混乱、夫妻双方的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六个方面展开叙述。
一、传统家族对心理的塑形作用
他谈到,每年春节,是人们最能感受到家族影响的时候。“如果你本身就是希望在家族之外寻找自在,春节期间可能会非常不自在。”
家族就像是一个大公司,有它的使命和价值观,而每个人在其间各司其职,被赋予各自的角色和使命。比如传宗接代、孝敬祖先、宗族团结等,每一个人都被镶嵌在一个家庭里,而家庭被镶嵌在家族里,家族又被镶嵌在更大的宗族里。整个家族像是一艘共进退的大船,任性者很可能被赶下船去。
在那些把传统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民系,比如潮汕民系、客家民系里,这样的感觉可能会更明显。
有的时候即使我们从物理距离上,与家族相隔千里,就像远离故土去了北上广深的年轻人,远看他们和家族像是漂浮在海面上彼此孤立的岛屿,其实海水深处紧紧相连,他们生病的许多症状显示出他们对家族的忠诚,这就是家族潜意识对个体的影响。
二、现代家族中的权力斗争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成长环境和父母一代截然不同,自小接受了许多“西式”文化的影响。作者把西式界定为除中国传统文化以外的。我们也能从生活中很明显地感受到,父目一辈年轻时更多在“求生存”,而现在的年轻人都在“谈生活”。
这种割裂感在小两口成家,尤其是生育子女后会强烈地感受到。当有了下一代,单方甚至双方的父母都会介入进来,1+1的模式很可能会变成4+2+1,尤其如果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双方父母都精力充沛,这样的模式极有可能成为产生各种危机的摇篮。
现在的母亲很多都是职场母亲,职场母亲可以增加家庭的收入,但同时也会削弱她在一个家庭中的话语权。如果孩子是由长辈来带,带孩子的人或者带得比较多的人,权力可能也比较大。这样权力的“倒置”就很可能带来一些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家庭纷争。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的年轻人要获得一种长期的、持久的“自在感”,可能会比传统的中国人难得多,选择多了,也就意味着每一种选择的机会成本更高了。
三、家族中的能量传递
家族中的能量传递,有纵向的从长辈传到晚辈的,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递。也有从晚辈到长辈的传递,尤其是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老年人被年轻人所影响,而年轻人已经开始被自己的孩子所影响。此外,还有水平方向的夫妻之间的传递。
作者把家族中的能量按属性分为正能量和负能量,根据能量是否明显分为可见的能量和不可见的能量。
可见的正能量比如指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个人被赋予了很多的家族期待。但倘若他的表现不能够让大家满意,也很可能被“千夫所指”,变成指责,指责就是一种可见的负能量。
而不可见的正能量,比如祝福,很多祝福是不会被说出来的,特别是在一些严苛的家庭里。生活中有些人的遭遇特别惨痛,可是总的来说他好像过得还不错,从很多方面来看都很成功。他虽然心灵受苦,但经由此苦也获得了很强的心理韧性,这样的人,可能就是接收了这个家族传递的看不见的正能量——无声的祝福。
而看不见的负能量,比如诅咒。为何会被自己的长辈诅咒?这里面有很多很深的东西,比如生下你是希望你携带家族的基因和特质,只有这样你才是这个家族的人。而倘若你胆敢撕掉这些标签,甚至站到家族的对立面,有时候,这个家族就隐形地传递了一些诅咒。有些人会莫名地感受到一些身心的痛苦或不自在,可能就是吸收了这些传递过来的不可见的负能量。
四、原生家庭对人格的影响
作者谈到现有的两种对原生家庭的极端观念。第一种,原生家庭决定论,原生家庭好像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不管他这一生过得如何,根子都在原生家庭那里。第二种,非常激烈地反对原生家庭决定论,并引用一些心理学证据,来证明原生家庭决定一生是无稽之谈。
作者认为原生家庭对一个人人格的成长确实有巨大的影响。孩子最初经由母婴依恋,母婴二元关系看到和感受这个世界,再引入父亲的参与,经由三元关系进一步地认知和探索,并逐渐走到更多更复杂的关系里。原生家庭像是一个滤镜,影响了我们最初看待世界的底色,同时也像路径依赖一样,影响到我们后来和他人的关系。
同时,作者也是反对原生家庭决定论的。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完全被原生家庭决定了,那其实也意味着他什么也做不了了,可事实并非如此。就像走进咨询室里寻求帮助的来访者,如果他内心完全相信决定论,他根本就不会来找咨询师,因为做出找咨询师这个决定,并不是原生家庭决定的。
原生家庭确实解释了很多人的病理现象,但是随着康复的进程,他们往往又能看到原生家庭在他们的身上施加的正向的影响。之所以很多生病的人会被“一叶障目”,是因为人都不喜欢内心有冲突。如果原生家庭完全可恨,我们才好放心大胆地去恨它。
五、现代家庭中的角色混乱
现代家庭中有许多的角色混乱。有的家庭,父母不像父母,孩子不像孩子,可能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像个孩子,要和孩子这一辈争宠。作者用了一个很精妙的比喻,“如果这是一出戏的话,这个戏服大家都穿错了。可能童装根本做得不够,因为大家看起来都想穿。”
这样的家庭里,如果父母的角色不给力,可能孩子从小就承担起了在情绪和情感上照顾父母的责任,孩子跟父母的角色就倒置了。而如果我们小时候没有当够孩子,演够孩子这个角色,很可能长大后在面临新家庭当中的新角色需求时,比如我们要当爸爸妈妈时,就很难大胆地接纳并走进这个角色。
此外,如果家庭里彼此之间的界限不清,缺乏弹性,又充满冲突,孩子很可能会被吸附进父母的关系里。
比如电视剧《女心理师》中的青少年尤娜,因为感到父母的关系岌岌可危,父亲随时可能离开,于是她潜意识里发展出了一系列的症状:自伤、自杀、跳楼等冲动的想法和行为,“她以为只有一次次地伤害自己,才能挽回这个家。”她每一次危机的背后,其实都是维系家庭完整的深深渴望。
她被父母之间的关系所吸附,把原本两个人的问题模糊成三个人的问题,并把自己奉献给这个三角关系来稳定它。
六、夫妻双方的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
家族,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婚姻。而夫妻双方的互动,又带着很多各自原生家庭的痕迹。所以“一双婚床上躺着六个人”的说法其实很有道理。
作者介绍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思想实验,讲到如果两个人想在一起,可以各自做一下思想实验:
第一步:看你的爸爸和对方的妈妈能不能过好两口子的生活。从过得特好到完全是灾难,打分区间是5分到-5分。
第二步:看你的妈妈和对方的爸爸能不能过好两口子的生活。同样打分区间是5分到-5分。
第三步:看你的爸爸和对方的爸爸能不能当好兄弟。打分区间是5分到-5分。
第四步:看你的妈妈和对方的妈妈能不能成为好姐妹。打分区间是5分到-5分。
能够打分其实有一个前提,就是对对方的家庭及自己的家庭都足够了解,而打完分后得分范围理论上是负二十分到二十分。
作者谈到,能做这个思想实验的人,通常结果是一个正值分,即他们的关系当中,这种使他们能够联结的力量,已经比较强了。
而这个实验还有一个精妙的作用,在于可以帮助我们看到自己父母的哪一方和对方父母的哪一方起了冲突,这对于我们检视自己和伴侣互动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参照和启发,即我们之间的冲突,像极了他们俩之间的矛盾。这里谈的其实是心理层面的“门当户对”。
原生家庭是一个很大的话题。
当两个来自完全不同的文化和生活背景的人喜结连理,结婚生育,他们会带着各自的过去的故事走进同一个时间和空间里,原生家庭的影响也会在这个“场”的碰撞里被放大。
当有了孩子,在养育的的过程中,他们好像看到自己的童年再演了一遍,那些他们以为离自己很远的“父母养育的印记”,会下意识地出现在每一个自己养育的细节里,不由分说,呈现在每一个表情里,每一句脱口而出的话里。
当有了孩子,双方的父母或多或少会参与养育。看着父母照顾孩子的场景,很多夫妻会发现:我的父母居然是这样对我的孩子的,于是也会突然明白,当年父母也是这样对待自己的。
原生家庭可能给每个人都造成了或多或少的伤害,但同时,也蕴藏着支撑我们一路前行的最重要的力量和源泉。
如作者所言,“无论是毒药还是解药,其实都藏在原生家庭里。” 当深陷绝境时,它是蚀心的毒药,而处在康复的过程中时,它又是救赎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