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所说的聪明人,都是智商比较高的。
当然,我们也不会真的非要都去做个智商测试,然后挂在身上来辨识到底谁的智商更高。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能会简单粗暴地以学历来判断了。
但是呢,其实智商只是我们人类认知能力里面的一小部分,还有相当大的部分,可能是测不出来的。
比如,多伦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基思·斯坦诺维奇就提出了“理商”这个概念,包含了“适应能力、公正决策能力、自律能力、任务轻重缓急辨识力、论据筛选力等”。
所以,智商并不能保证一个人能很全面地认知这个世界。
我们也会常常见到、并惊讶于聪明人做出来的“蠢事儿”。
比如,前几年新闻里出现的硕博夫妻,结婚三年了都没有孩子。
着急了去医院,检查完都把医生给惊呆了。
原来他们俩一直以为在一个房间一张床上睡觉就能生孩子了。
所以,“聪明人“确实也会干出来不太聪明的事儿。
当然,这个事儿也不能全怪人家俩,也可能跟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关,因为缺失了一部分正常的教育,才导致了这么不正常的结果。
这个“理商”呢不像“智商”,目前还没有什么测试能给测出来。
但是,大家可以来做个题试试看,估摸一下自己的理商到底怎么样?
小明看着小红,小红看着小王,小明已婚,小王未婚。
请问,是一个已婚之人正在看着一个未婚之人吗?
你可以直接回答,也可以想两秒再回答。
是不是想直接选B呢?
据说很多名牌大学的大学生也会不自觉地选错,所以也不要有压力。
我之前都做过这道题的,这一次还是很直接地选错了。
这道题的分析过程是这样的,假如小红是未婚,那么小明(已婚)看着小红(未婚);假如小红是已婚,那么小红(已婚)看着小王(未婚)。
也就是无论小红是已婚还是未婚,必将出现一个已婚之人看着未婚之人的情况。
所以,答案是A。
那为啥我们总是不自觉地会选择那个第一眼看上去很合理的答案呢?
为啥我们不会真的多停留几秒去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呢?
这其实不是因为我们笨,因为毕竟很多高学历的聪明人也会做错。
这是因为我们在进化中,首要目的是为了活命,而不是去理性思考。
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就很善于立即做出决策,而不是思来想去地去做决策。
就像塔勒布说的:
如果在丛林中碰到了狮子,当他那擅长思考、凡事都会深思熟虑的祖先正在思考该怎么应对的时候,恐怕立马就被狮子吃掉了;而他那位从不多想、立马跑掉的表哥却得以存活。
在我们大脑的进化中,恐怕最适合生存才是第一要务,而理性思靠不是一个多么重要的原则。
所以,我们的大脑进化的过程可能不是完美的,却是最适合环境、最适合生存、最适合繁衍后代的。
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的大脑遵循这样的准则:能不用,就不用,该用脑时也不用。”(大卫·赫尔,《科学与选择:生物进化与科学哲学论文集》)
在对于我们来说比较重要的金钱方面,我们也依然会不想用脑认真思考。
比如,1998年初到2001年末的美股市场里,第一手技术价值共同基金的年均盈利率是16%,而这只基金的投资者在这4年里年均亏损率为31.6%;骏利墨丘利基金的年均盈利率为13.9%,而这支基金的投资者年均亏损率为7.4%;景顺动力基金的年均盈利率为7.0%,而它的投资者年均亏损率为14.4%……
手里有钱去投资股票的,肯定是我们社会里赚钱能力不错的人吧,不管他们是高学历也好,还是有生意头脑也好,那肯定算是“聪明人”的一种了吧。
然而,因为盲目自信、错误归因、短期损失厌恶,导致了在别人赚钱的市场里,这些聪明人依然会赔钱的结果。
这其实和他们的智商没关系,而是和他们非理性的行为有关系。
但是,这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钟爱这种不可靠、易出错、风险厌恶的策略,因为它只关心基因的永续,毫不关心事实与真相。
不过,好消息是基思·斯坦诺维奇教授告诉我们说“理性”是可以习得的,比如多学习一些统计学、概率学、心理学、逻辑学的相关知识,需要长期锻炼,才能多多少少见成效吧。
最后,再给大家留个小试题:
假设有一种很危险的遥控器病毒,患病率为1/1000。
有种检测仪器能100%检测出携带这种病毒的人,但是正常人被检测出此种病毒的误差率为5%。
现在我们随机选一人来做检测,事前检测人的病史一概不知。检测的结果是此人携带遥控器病毒。
请问检测人实际携带遥控器病毒的概率为多少?
可在我的同名号回复“答案”或“概率”,获得本题答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