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有一天,我会说更善于用文字来表达自己
从小到大,感觉自己的数学总是会比语文好太多。印象中,小学的时候,期末只有语文和数学两门考试,每次数学的成绩都90+或100,而语文的成绩却没有那么稳定,甚至还有过80+的时候,那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就意味着我更擅长数学,语文则不行。
但偏偏小学时的我却十分喜欢看书,看课外书,小学时的图书馆只比一间正常的教室稍大一些,那个时候的我并没有所谓的零花钱去买课外书,小镇的物质条件也跟不上。于是就老喜欢往图书馆去借书看,加之负责图书馆管理的老师刚好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每周五放学后会被叫去帮忙登记借还书、理书事宜,自然也就有了近水楼台的便利。犹记得那时,自己的借书证总是密密麻麻的被填满了借还书记录,总比别的小伙伴多出好几页,有几次还偷摸着撕掉前面几页,来显示自己和其他小伙伴差不多的借书数量。那个时候的读书速度也相当惊人,似乎一整天乃至一个晚上就能阅读完一本自己喜爱的故事书。每次借到一本喜爱的书,就会迫不及待地想要把它看完。
那个时候的我并未意识到读课外书对学习的重要性,但却在无意识中当了语文课代表,具体是怎样的,我也记不清了,可能是某次语文成绩考得很不错吧。依稀记得上五六年级的时候,两个语文老师都还挺喜欢我的,我们有了写日记的课后作业,他们经常拿我写的日记在全班念,记得其中一个语文老师说过,读我写的日记就像是我与他对话一样生动有趣,但那时的我却并未意识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如今想来,自己本来还是挺有这方面天赋的。
上初中之后,语文这方面的天分好像并未凸显出来,可能是不喜欢文言文、也可能是不喜欢每本语文书上必有的鲁迅。总之这个时候的语文学习对于我来说,更多的是应试教育的灌输。但初中时候的我还是挺喜欢阅读课外书籍的,图书馆比小学时的大一些了,借书的规矩好像也多些了,功课的压力也较之大了一些,去图书馆的次数没有小学时那么频繁了。但在那个阶段里,我还是阅读了不少课本中提及过的外国文学名著,例如《茶花女》《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甚至还比较认真地读过《水浒传》《红楼梦》,大部分名著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那个时候的我并不太懂。
上初中的我还有一个好习惯,便是摘抄,已经不记得是老师强制要求的,还是我自愿的,总之当时的我做了很多诗句的摘抄,其中有很多著名的诗歌名句,有些是课本上没有的,有些是在之后的学习中遇到的,但这或多或少都对我以后在诗词方面的积累有了很大的帮助。
初中之后,自己在数学、物理等学科方面的优势明显优于语文,这也就慢慢奠定了我更擅长理科的定义。在高中分科的时候,我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理科,我擅长理科,语文于我更多是处于应试的阶段吧。
大学之后,读的是工科专业,一个天天与物理、化学打交道的工科女,内心有着一颗伪文青的心,原本打算一直埋藏着,直到遇到了一个同有伪文青追求的男朋友,从此便开始了伪文青装文艺之路,但却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干着文科生的活来养活自己。
大学毕业找工作,工厂车间不愿意去,外贸工资低。小O介绍了一份文化传媒公司的工作,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就去了,本来是想通过这个平台转行做平面设计师的,但不知怎的,却意外的做起了微信运营,然后又莫名地被人贴上了“文人”的标签,估计是看我斯文内向的气质与之比较符合吧。既然被当成了“文人”,那就名正言顺地开始做一个文艺青年吧。拍照、写文字、抒发一下情怀……也就成为了我的主要工作内容,甚至还比较摒弃一些商业化的行为。就这样,工作了两年多,身边的人或同事似乎都认为自己擅长文字了,一有这方面的需求都来找我帮忙,然而我却从未拥有过这方面的自信,甚至从未把写作划为自己的技能之一。
如今正值换工作之际,其实并未想清楚过自己究竟想要做什么工作,仿佛因为这两年的工作经验,而我就在职业搜索框里就自然地输入了“新媒体运营”“内容运营”等字眼,而这些任职要求里几乎都要求具有优秀的文字表达能力。我没有底气,只能用两年的工作经验来掩饰我的心虚、怯懦,同时默默地给自己开启提高写作能力的小灶。
最后,对自己说一声,坚持写吧!或许两年后的今天我会自信的肯定这方面的能力了,毕竟我也曾有过这方面天分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