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段话:有些人,活了一辈子,其实不过是认真过了一天,其余时间都在重复这一天而已,也有人每天不重样,看似折腾,却活出了滋味。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活成了前一种人。
八点吃饭,然后挤上充斥着各种味道的地铁,坐在办公室做着和前一天同样的工作,午饭时间到昨天去过的餐厅点同一份套餐,下班后刷会儿微博,聊会儿微信,然后上床睡觉。
第二天,闹钟响起,继续重复和前一天同样的事情。
他们抱怨生活千篇一律,下一秒又告诉自己不安分的生活会有多危险;他们羡慕那些说走就走的人,转瞬又告诉自己外面不安全,还是家里好。
他们也曾认为自己很独特,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做着千篇一律的事情。
大多数人都输在了这里。
-01-
哈佛商学院教授弗朗西斯卡•吉诺曾做过一个为期六周的心理实验:
他将参与者随机分为两组,所有人在实验开始和结束时分别填写两份完全相同的问卷,其内容涉及他们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和表现情况。
不同的是第二到第四周,其中一组没有任何变化,另一组成员则每周收到一封邮件,分别让他们养成一种工作习惯。
比如,质疑已有体系和常规程序;在着装和语言表达方面遵循自己的个性;当大家都“随大流”时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在现有技能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才能。
六周后,所有的实验参与者重新填写了最初的问卷。
对比实验结果,吉诺发现:第一周的问卷,两组没有明显差别;但第六周的问卷则显示,收到邮件的一组根据要求改变了自己的工作习惯,另一组几乎没有变化。
并且,吉诺得到的数据显示,收到邮件的一组工作表现更好:对工作的投入程度提高了21%,管理和创新的意愿增强了18%,工作表现提升14%,好奇心提高12%。
基诺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收到邮件的一组愿意突破传统的束缚,改变自己之前的工作定律。
他说,若要全身心投入工作,就必须将自己从曾经的定义化中解放出来,敢于打破现状,甚至颠覆自己的想法。
-02-
千篇一律很容易,难的是打破定义。
生活中,大多数人都遵照着以下行为定式:
八点钟吃饭,约会穿正式衣服,找女朋友要白富美,男朋友要高富帅,旅游要去著名景点,工作要步步遵循前人经验。
对那些干预、打破这些规律的人,他们横加指责。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大多数人,都输在了千篇一律;恰恰是他们认为打破规律的人,活出了不被定义的自己。
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模式认识”,指的是人们将事物分类定义并形成牢固的认知模式。
这个认识来源于巴甫洛夫的小狗实验:巴先生摇铃,然后给小狗食物,小狗得到食物会分泌唾液。经过30次重复后,单独摇铃的声音刺激就可以使小狗流口水。
因为这时小狗在心里已经形成了“铃声=食物”的认知,换句话说小狗将铃声定义成食物。
这和生活中,人们给人贴千篇一律的标签是一样的。
这人是"情歌王子",那人是"夜店女王",知识丰富的叫"百科全书",长得好看的叫"吴彦祖",美女都是"宅男杀手",大叔都是"中老年妇女的偶像"。
大多数人也愿意给自己贴上标签,严格按着标签生活,就像肖申克监狱中的囚犯,最终活成了标签要求的那个人。
作家斯蒂芬·金是标签化社会的受害者,他从小喜欢写作,不同于人们将写作定义为温柔的、温暖的文字,他喜欢吸血鬼、僵尸、盗墓者、活死人……
12岁时,金写了第一本小说恐怖小说《陷阱与钟摆》,校长责骂他明明有才华,为什么不写小孩子应该看的温暖故事呢,反而写这种垃圾东西,白白糟蹋天分。
接下里的二十年,这句话成为金挥之不去的阴影。
直到妻子将他扔掉的《魔女嘉莉》的草稿寄到出版社并一夜成名后,他才真正走出校长定义的“小说”。
之后,他创作了《它》、《午夜行尸》、《玉米田的孩子》、《再死一次》等轰动一时的恐怖小说,并获小说创作最高的荣誉“雨果奖”、“卢卡斯奖”以及“世界奇幻文学奖”;而他塑造的最成功也最得他本人喜欢的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有人说安迪就是金的化身。
这个个子不高、面色有点苍白的年轻人,眼睛充满了希望和智慧。他因为谋杀案被诬陷入狱,但内心,他还是那个博学、睿智、优雅的银行家。
狱中的老囚犯告诉他,在这里所有人都只是一个数字,安迪却忍着狱警的暴打、其他囚犯的欺负、典狱长的折磨,对抗着成为死囚的宿命。
二十年后,他弄清了谋杀案的真相并从监狱中逃脱,成为真正的自由人。
史蒂芬·金用二十年的时间打破了校长对小说的定义,安迪则花了二十年逃离了成为一个死囚的命运。
尽管过程充满了曲折,最终他们得到了只属于自己的自己。
生活中,千篇一律很容易,只要你愿意随波逐流,茫茫人群很快就可以淹没你,难的是如金和安迪一样勇敢地活出自己。
然而,越来越多的人不仅活成了定律中的那个人,并和金的校长一样维护起了这个虚假可笑的定律。
勇敢打破外界的定义,你才能成为自己最希望成为的那个人。
-03-
千篇一律的人喜欢自我催眠。
亚瑟·叔本华曾说过:“我们在用四分之三的生命去活成另一个人。”
生活中,常常有人告诉我们,“你应该是这样的”、“你应该这样做”、“不要这样,大家都不会这样”,这些人拿着自己认为的黄金定律无限制概念我们。
悲哀的是,大多数人接受了这些定律,自我催眠变成了“我应该……”,最终使自己变成芸芸大众中的一员。
现在,电视上活跃着一群“流量偶像”:颜值高、年龄小、没演技、爱卖萌……千篇一律,烦躁得让人想关掉电视。
但是,从这些偶像的行为看,他们自己努力地维护着“流量偶像”这个标签:微博上撒娇卖萌,台词不背用数数字代替,演戏时高兴了哈哈哈,不高兴哇哇哇,古装剧追求长发飘飘,现代剧都是傻白甜。
于是,再也没有人说他们是“演员”。
胡歌曾经也是“流量偶像”的一员,后来他越来越感觉这种千篇一律的生活糟糕透了,在一次采访中他说,自己用了八年,才从“流量偶像”的“泥沼”中爬出来。
胡歌坦言自己是这种千篇一律的“流量偶像”最早的受益者之一,那时他和现在一夜爆红的小鲜肉一样,享受过被众人疯狂爱慕的时光。那些爱慕,是他事业起步的基础。
早些年他的作品几乎都是那些飞来飞去的古装偶像剧,并且还都留着厚厚的刘海——《仙剑奇侠传》试妆时,为了掩饰他偏长的脸型,他的老板蔡艺侬特意让化妆师给他设计了这个发型。这个造型伴随了他很久,成了胡歌早期最鲜明的形象。
慢慢地,他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千篇一律的演员里面,你看不到自己。”
胡歌的第一次转型是拍摄生活剧《苦咖啡》,这是第一次他抛弃了“李逍遥”般古装大侠,成为写实派演员。之后他拒绝了公司制作的热播剧《步步惊心》,选择在电影《辛亥革命》中客串出场仅几分钟的林觉民,之后是都市白领、康巴汉子、霸道总裁……
虽然不温不火,但他想演的戏,终于演到了。
近几年,胡歌的作品《琅琊榜》、《如梦之梦》、《生活启示录》获得了成功,他说自己再也不是“飞来飞去”的李逍遥。
没有人应该怎样,大家都在做的事情并不一定是你要做的。
没有人能要求你怎样,除非你告诉自己你就是这样。
你不愿意给自己贴标签,并淹没在芸芸众生中,就没有人能强迫你这样做。
千篇一律的人,一遍遍告诉自己,自己没什么不同,最后他们就真的没什么不同了。
敢于撕下自己的标签,行为遵从自己本心,才能得到自我。
-04-
不愿千篇一律,那就勇敢活出自己。
很喜欢作者张小柒在《那年这里》中的一段话:本该成为秃丘上橡树的你在人生的角逐上选择边缘化,甘愿平凡,执着的成为绿洲中的小草,千篇一律,毫无个性。
规则的社会里,为自己贴上标签,每个人就成了毫无个性的那一个。打破这些规则,收获的才是真实的自己。
“如果拿了4枚,就在你脖子上挂一枚好吗?”大运会国际象棋比赛现场,谢军对一名喜欢自己却紧张得话都说不出来的小姑娘这样说。
此时的她,如果没人告诉你,你一定不会想到她是教育学博士,并且是国际象棋大师。
6岁的时候,谢军就开始学习中国象棋,10岁改学国际象棋,16岁进入国家队,之后为我国拿到多个奖项。
激流中,她却选择了回到北师大读书。刚进校门的时候,也是她名声最盛的时候,外界称她为“棋后”,谢军没有因为自己是棋后而接受照顾。
所有考试,她和普通学生一样一门一门考,四处找老师补课,常常看书到深夜。
英语、心理学、体育教育……20年的学生生涯,谢军将这些专业学了个遍。
用她自己的观念讲就是,没有人规定你应该干什么,学历有多高也不重要,多学一点总能发现很多新奇有趣儿、之前不知道的东西。
国际象棋第一次成为大运会项目时,谢军和叶江川一起成立了一支队伍,她是教练。
这支队伍后来在大运会上取得了极好的成绩,谢军却选择了在四十多岁时投身管理工作,同时她做起了老师,给学生们教授运动心理咨询课。
有人说谢军的一生太累,一直忙着做这个做那个,都没停下来过。但实际上,如果停下了,也就不会有今天这个丰富多彩的她,早就成了一脸严肃的教练或一丝不苟的棋手。
谢军的成功源自于对于千篇一律的打破:不去规定自己应该做什么,愿意做什么去做就好。
你自己的生活,只有你能主宰。
麦肯锡的全球副董事李一诺是麦肯锡全球合伙人中唯一的女性。
入职时的她小心翼翼,在可以晋升的时候犹犹豫豫,很害怕别人说她作为女人,竟然这么有野心。
后来她发现,那些处于领导岗位的女性并没有被排挤,反而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反观自己的犹豫,她才意识到是她将自己定义为了不要争强好胜的人。
几年之后,在麦肯锡全球合伙人竞争中,她愉快地选择了参与竞争,于是她成了参选人中唯一一名女性。
凭借着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素质,她从一群男人手里“抢”到了全球合作人资格。
当然,也有人告诉李一诺,女孩儿还是应该温柔。
李一诺则说:“你看,这就是女孩儿,多了不起!”
思想家卢梭说:上帝造就了我,而我却将模子打破。
因此,永远都要记住:上帝创造了你的身躯,但你才是这副躯体的主宰。
你落入流俗或一枝独秀,你晕晕碌碌或光彩夺目。这一切,都是因为你。
-05-
打破的是规则,获得的是自我。
人天生就与众不同,世界本身没有“你要成为什么样子”的定律。
千篇一律的日常有时是魔鬼,深陷其中的人成为魔鬼的帮凶,在你耳边蛊惑“你要成为这样子”。
《老友记》整整十季,故事从主角瑞秋逃婚开始。
富家小姐,不需要工作,嫁给一个有钱的男人,就能从富裕的原生家庭通过婚姻,继续一辈子有钱的生活。
这是父母从出生就给她规划好的路线,母亲告诉瑞秋,她只需要做一个每天买买买,不用上班不用为什么破理想奋斗的女人,这是一个漂亮女人的使命,正如她的母亲。
而结婚当晚,瑞秋发现,她并不想这样度过一生,即使她还不清楚,她到底想要什么。
但她第一次明确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
瑞秋在与爸爸的通话中说,“这就好像,在我一生中,所有人都一直告诉我‘你是一只鞋子’,如果我想当一个包包,或是一顶帽子呢?”
十季,瑞秋从打工的咖啡店小妹成长为时尚品牌劳夫罗伦的主管。
她刷新了周围人的定义,被爸爸到处夸赞,瑞秋是自己最骄傲的女儿。
世界上,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有声音,周围的声音太多太嘈杂,你在七嘴八舌中走上了一条众人指点的明路,但这是你想要的吗?
马克·李维在《偷影子的人》里说的:有些人老爱墨守成规,没有偶尔打破规范的智慧。规则能让那些没有想象力的人安心,这实在很蠢。
大多数人都输在了墨守成规,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
你看似辛苦,却赢在了活出自己。
-06-
打破规则其实很简单,但是人们下意识就会将它想得很难。
比如号称世界上最难解的“戈耳狄俄斯之结”,无数人为它绞尽脑汁。到了亚历山大大帝手里,他仅仅用一把剪刀就解决了它。
再比如益智玩具九连环,大多数人看到它环环相扣的外表就选择了胡做一气,实际上按照步骤图一步一步来,最终它会败在你手里。
往往不是你的灵魂不够独特,而是你的思维将你陷入了千篇一律。
所以,不要再说自己应该怎么样,那太愚蠢了。
走自己的路,赏自己的景,哼自己喜欢的歌。哪怕是想一脚潇洒地踢开路边的小石头,也没什么不可以。
不用被世界定义,愿你活出自我,一生潇洒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