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圆桌派关于美食的一期讨论,仔细想了一下自己对于美食的定义。
立刻能回忆起来的自己吃过的好吃的东西,好像也少的可怜。两三年前吃过溪口的螺狮算一样。
老婆老家附近有个山里的小镇叫溪口,应该是因为在山脚下有多条小溪穿过而得名的吧。一次丈母娘全家带着我们特意去了一条路边的小溪里面摸螺狮。小溪的上游应该是个大水库,水库里面的水满了潺潺的往外涌,于是就填满了小溪。清澈的溪水不停的流淌,冲走了所有的泥沙,也孕育了石头缝间一颗颗青色的螺狮,随意下水伸手一摸就可以捞出三五颗来。当然,整个下水摸螺狮的活动就是一个夏日玩水的过程,清凉至极。捞出来的螺狮回家把尾部的壳减掉就可以下锅了,大火葱姜蒜爆炒,五分钟就可以上桌。螺肉鲜美,毫无杂质,吃完才感慨溪水日夜冲刷养育出来的螺肉确实是正常河底淤泥里生出来的螺狮无法比拟的。在此之前和之后吃过的螺狮都成了过眼云烟。
另外一样美食应该是江浙一带当季的春笋。新鲜的春笋怎么做都鲜美,但我独爱油焖笋。家常菜,做法简单,些许小葱之外无需任何配菜,上海的浓油赤酱的传统似乎也可以有所体现,鲜味因此就更上一层楼了。
再有一样应该算最近在新西兰吃过的青口贝。是不是当季不清楚,但是在超市里面新鲜的卖着。买回家直接清水煮开,个个都比中指还长,个个都开着很大的口,肉大而且饱满,几分钟时间清水都变成了只有煮鱼时才看的到的白汤。盛出来立即吃,感觉沾任何调料都会是一种污染,海水的咸味和肉质的鲜味混在了一起,一切都刚刚好的感觉。
所谓的美食其实也有一些经验主意的味道。如果不是建立在以往吃食的经验之上和过往建立起来的味觉系统的基础上,又怎么知道真正的美食是什么呢?经历过的过往会告诉你目前享受的食物的好坏。蔡澜好像也说过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吃稀有的山珍美味,因为厨师和食客都没有足够的经验去处理和品尝食物。
好的食材确实是美味的关键,大道至简在饮食业也能讲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