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学会主席詹姆斯·布根塔尔提出五项基本假设:
- 01 人大于其各部分的总和
(也就是说,不能通过对人部分功能的研究来了解人。)
- 02 人存在于其人文环境中
(抛开人际体验,仅只研究部分功能不能了解人。)
- 03 人具有觉察性
(一种心理学如果不承认人具有连贯而多层次的自我觉察,就无法了解人。)
- 04 人具有选择力
(人并不是其存在的旁观者,他能创造自己的经验。)
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句式是:我没有选择。受限于环境,关系,责任,以及,懒惰和随波逐流,最简单的方式是,听从安排,然后甩锅说,我是被迫的,因为父母要我这样,因为孩子的羁绊,因为谁谁谁……所以,我没有选择。
陈海贤老师说,没有选择,也是一种选择。选择放弃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在选择面前,人是真正拥有自由的。几乎是唯一的,绝对的,自由。
只不过,为选择,将要付出什么代价,承担什么责任。这很难,但这是真的。
好消息是,另一面,往往以为是选择也没有那么可怕,并不存在分水岭,错过就没有,选择也是动态变化的。
珍妮是一位韩裔美国人,她从小喜欢音乐、舞蹈和文学,在15岁前一直在美国顶尖的芭蕾舞学校接受训练。
本科在耶鲁大学学习时,对文学的兴趣占了主导,所以她选择去牛津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并获得了文学博士学位。
但在研究过程中,她对法学产生了兴趣,觉得自己并不适合文学研究领域。所以她又选择了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
在她对外界认知的变化中,她的选择一直在不断的迭代。这样转折的经历,在大多数人眼里珍妮就是个传奇。
仔细想想,其实她的经历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经历的放大版。猎豹CEO傅盛曾说,“认知的本质就是做决定”,但每次选择后的决定并不是永久不变的。
你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一次选择力的体现,而每次的迭代选择,又是你对外界认知层次的体现。
一次选择到底有多重要?它没有标准答案,“单次选择的重要性也许被我们高估了,但这也并不意味着被修正的选择毫无意义”。
虽然珍妮的经历一直在转折变化,但她内心对某个领域的那份热爱,是不变的。
那份热爱能让她快速提升认知,以抵抗转变带来的不确定因素。
在没有选择,或没有最优选择时,新的认知框架总能帮你突破选择困境,获得更多可能性。
复杂的人生本就是一个不断被修正、被重塑的过程,我们唯有用认知坚固心理防线,才能经受大的选择改变,带来的强烈震感。
- 05 人具有意向性
(人指向未来;人有目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