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那么学校就一定是进行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的场所。而在如今的大多数学校看来,学习就是简单的把孩子的成绩从低拔到高,单纯的把那些生硬的知识灌输到孩子们的脑中,而不是教会他们如何去思考,这既是我们所说的:应试教育。在此,我提出一个新的名词“思学”,暨思考中学习。
“思学”的“思”指的是独立思考。从古代科举到现代高考无不把学校导向应试教育,既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更不提倡学生另辟蹊径,而是要求学生按照“标准答案”来思考和答题。而所谓的标准答案,就更是死板和生硬。只有题目会问,作者这里写的如何好?而不会有题目问你作者写的好不好?哪里不好?这让学生处在一个思维定式中,既是所有他们读到的文章都是好的,都是无可挑剔的。记得我初中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发了篇阅读,是篇散文,东打一枪西打一枪完全不知其所云。题目让我们赏析这篇文章,我们苦思冥想,然后一个个把文章夸的天花乱坠,后来老师才告诉我们,那是她女儿四年级写的第一篇散文。
当代教育要做的,不是一味地追寻成绩好的学生,而是有思考的学生。有思考的学生可能记住的事实不比成绩好的学生多,但是我们不妨想想,那些只会记事实,而不思考的学生,他们学习到的知识,难道是从同样只会记事实的前辈手中的来的吗?好的文章,有建设性的事实,往往都是那些学会思考的伟人。
但若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事实、付诸实践也是不行的,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告诉我们只学习事实而不加以思考就会陷入迷茫。而只思考不去学事实,和只学习不思考一样没有效果。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正是告诫人们要在思考的同时加以事实的学习。这些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的观点,被一一记录在了我们的教材上,但学生、老师、学校、乃至国家又是否加以思考了呢?还是简单的把这些至理名言当作事实灌输给孩子们呢?
学校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我们的孩子需要思学,我们的学校需要思学,我们的教育制度更需要思学。让我们一起思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