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还是继续读古典的《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昨天说了生涯三叶草模型里的兴趣,今天来谈一谈能力。
其实书中关于能力这部分讲得有点虚,但有价值的是这个模型:
知识、技能和才干,形成了能力的全息图。
知识:我们知道和理解的东西。广度和深度是评价标准。
技能:我们能操作和完成的技术,熟练程度是评价标准。
才干:我们无意识使用的技能、品质和特质。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你要写一本职业生涯内容的书籍,那么,需要的能力三核是:
知识:生涯理论基础、多年积累的案例,大量的阅读材料
技能:写作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概念化能力,数据收集能力等
才干:好奇心,幽默感,求真
这个模型对于我们最重要的作用是:如何炼成某一领域的高手?
一,知识
在三核中,最容易获得的是知识。如今互联网上的知识简直不需要什么成本(除了电费和网费),知识总量开始爆发。因此在这浩瀚的大洋里,能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识也是不容易的。
成甲在《好好学习》里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临界知识。我们现在有很多人陷入了学习的“老鼠赛道”,在老鼠赛道中,我们看起来一直在努力,可是其实是在原地打转。
想要从老鼠赛道中出来,我们要努力的提升
认知效率
。而要提高认知效率,就要找到能撬动效能的
杠杆点
。也就是
临界知识
。我们要花大力气去打通那些知识阻塞,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多和新。
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太注意输入的过程,而忽视了转换和输出的过程,导致我们囤积了大量不是自己的知识。
成甲在书中提到了2个找到和学习临界知识的方法:反思日记和教学。(如何写反思日记,是成甲这本书最精华的部分),他有一个思考模板,可以快速地增加临界知识。
1、目标与期望是什么?
2、实际情况如何,比预期好还是不好?
3、为什么?
当时我的假设是什么?如果重新做,如何执行?新的假设是什么?
跨经验的类比与借鉴,思考自己遇到的问题与其他领域的哪些问题相类似,他们用了什么解决思路和方法,他们用的假设是什么?这个假设的原理是什么?对我认识问题的方式有什么借鉴?
4、总结经验
这个清单重点在于从表面的冲突看到背后的原因,以及探讨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是如何思考,如何表现,自己的假设是什么,最后落脚到怎么改进和完善。
二,技能
知识可以学到,技能只能习得。因此必须进行练习。
但这里会有一个误区,可能跟一个传播得很广的概念有关系:1万小时天才定律。格拉威尔在《异类》中说,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的超凡。这个曾经给了很多人希望的理论,很有可能是错的。
所以《刻意练习》最近有点火,他提出的概念就是刻意练习并不是人人们之前理解的勤奋和努力就够了,关键在于受训者通过训练掌握更高级的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这个词太不像人话了,成甲在《好好学习》里提到,怎么进行刻意练习,就是将临界知识与练习结合起来。一共三步:
第一步:对基本核心知识化小圈进行技能练习
意思是持续进行大量专注练习。
例如武术这种技能训练,划小圈的内容可能是蹲马步,打直拳,反复思考动作的细微差别,理解这种基本动作并到位。也就是在知识阻塞和临界知识这块反复的进行探究和思考。
这个过程其实是很难坚持的,因为你的大脑为了逃避这个过程的枯燥,会去寻求新的刺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囤积大量信息的原因了。
第二步:将基本技能组合成更大的能力进行运用
第三步:在各个技能之间构建认知框架,用模型来整合你的技能
三,才干
这个则比较简单,当你的技能无数次使用而内化后,就形成了你的才干。还有一些可能是天生带的一些特质和品质。
知识可迁移的程度最低,医学类的知识可能很难迁移到如何做麻婆豆腐上,但是技能可以,你操控手术刀的精确手部技能和观察技能极有可能会让你在做麻婆豆腐的时候控制火候翻动豆腐时得心应手。而才干,则是跨越了职业的限制,让你在职场上所向披靡。
能力三核,在我看来,是功不唐捐的,我们最终的目标是无论在什么领域,我们的能力都可以顺利的迁移,帮助我们走上人生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