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晓维
昨天,看到一篇关于低水平勤奋的文章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过年几天在家负担侄子和侄女做作业,那叫一个头疼啊! 侄子调皮捣蛋,东张西望,做不了两分钟就干别的事情了,不过回到桌前还基本上能续上前边的部分。最让我头疼的是侄女,她的具体表现为,你说什么都听,还认真记,生怕错过任何知识点;不论课上还是课下,总有问不完的问题;不管我给加多少题量,都必须做完,但过一阵你再问同样的问题,又一脸茫然,啥也不会。
作者通过辅导侄女作业过程中,侄女的表现得出一个结论:这类学生往往表现勤奋,深得老师喜爱,但成绩却很差,差到令人诧异。并赋予了一个词为“劣质勤奋者”。
我不知道大家看完作何感受?反正我仿佛是从这个案例中看到了那个曾经年少的我。上大学之前,我一直是中等生,高中复读过一年,最后也只才考上了一所二本院校的调剂专业。我也因此特别自卑,自卑的同时,我又特别努力,也就是开头案例中那个侄女的表现。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我都特别认真记笔记,恨不得把老师讲的内容都录下来,确保我笔记的一字不落。高考前,为了让家人安心,为了麻醉我自卑的心,每天无论多困我都伏案坚持到十二点才踏实上床睡觉。我相信,在读文章的你也一定有曾经年少无知的某个场景,即使不是低水平勤奋,也或许是人前背后的傻X行径吧。
但今天我想说的是,曾经年少的这种低水平勤(wu)奋(zhi)就真的全怪我吗?毕竟那时,我也还只是个宝宝…看完那个案例,再到联想到我自己,却不由得心生对那个侄女的心疼。这份情感也许也是对曾经那个自己的体谅。
sei提醒过我那么做是错的?sei又何曾告诉过我如何做才是对的?
我生活在一个小县城,爸妈也没多少文化,教育和成长的赌注基本全部压在学校。我上学那会儿恨不得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普及,老师只负责把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传授,而且班级学生好几十人,你又不特殊,凭什么会关照你呢?对于每天的作业,只是独立回家完成,老师也只是象征性的进行批改,对于完成的过程谁会知道?又有谁会对你连续几次作业的完成情况及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指导呢?依照我那个时候的认知水平和心智模式,也许做到战术上的勤奋,也就是我那个时候能想到的最佳策略了吧。你们呢?
越是学不好,挨骂的几率越大,也就越自卑
本来就自卑,再加上中国的应试教育,赤裸裸的把你的自卑拿出来晒。晒还不过瘾,成绩单必须家长签字。我那时候基本是小考小骂,大考大骂。原本就学不好,这样一来我更害怕考试了。后期也导致了我产生了对考试的心理疾病,就是逢考必拉肚子,务必靠前走出家门那一刻服药才能缓解。那时候我根本不懂,以为自己肠胃不好,现在想想其实是由于对考试的恐惧而产生的反应,这种现象直到我上了上学才有所缓解。
曾经无知的那个少年,就真的一无是处吗?
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缺点。也只有在喜欢和热爱的领域,才能更早的开窍。可在我那个年代,学习、考大学基本是全家人的梦想,也认为那是唯一能出人头地的出路。谁会花时间注意你身上的优点呢?考试成绩好你就优秀,不好你就是差等生。标签贴的就这么简单粗暴,不同意就拿考试成绩证明。记得我上初中那会儿,我妈发现我特别喜欢画各种美少女,有时候专注的废寝忘食。我妈就给我报了一个画画班,从那时候起我就接触到了素描和水粉。印象中,教我的那个白老师跟我父母这样点评过我:“这个孩子水粉画的特别好,尤其对色彩的敏感度方面特别有天赋。”这是我从记事起,唯一一个我记得对我天赋的正面评价,所以至今难忘吧。但最后因为画画开销费用过大,想想家里还要供两个孩子读书,就放弃了。那时候哪儿知道画画这个技能现在能如此吃香和赚钱,那是我唯一一个曾经可称得上兴趣的事物,后来再也没有出现过。我们不是一无是处,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所以,当昨天看到那个侄女的案例后,强烈的共鸣感油然而生。我也为她能在这个年纪遇到这样的舅舅感到很羡慕。我也及时联系了这位作者,表达了我对这个案例的看法,并告诉他希望他不要放弃对侄女的指点和引导。不是每一个少年的年少都能遇到自己的引路人,一旦遇到请死死的抱住这个大腿。愿每一个年少的你,都能被看见,被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