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小人这个概念的创造(原来是代指贵族和平民的身份差别,儒家把他概括成为道德概念。与之相关的卑鄙也是这样),大概是儒家遗留下来,对于我们起积极作用不多的东西之一了。特别是读儒家的经典著作,特别有这样的感觉。虽然《论语》是一本古代的启蒙读物,但是对于我们现代人完善自己的修养,这一方面,还是帮助十分巨大的。虽然有学者认为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周易》和《春秋》(周易体现了他的哲学思辨的归宿,春秋则体现了他的文化归宿。为什么说归宿,而不是体现了他的风格呢?因为孔子除了编书,没写过代表自己风格的著作)。但是这两本书实在过于深奥,普通人并不能完全理解,可以理解的只有这部语录体著作了。而这部著作似乎是在,告诉我们一个办法,一个初步成为君子的办法
而成为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仁义和懂礼(其实这是两个抽象概念,这包括学习,社交,个人修养和品质等各个方面。但是论语里一些不符合时代的观念,在继承时则应该剔除,比如父母死,守三年之丧也是仁和礼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全盘的概念,涉及到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都是为了达成这两个目标而发生作用的。
这其中第一要义就是学习,对于学习,这里论述很多,主要讲的是学习的层层推进的问题,首先要去学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下定决心去学习以后,就要努力的去学习忘掉自己的忧患领略学习的快乐(“贤栽,回也,一箪食,一瓢饮,身居陋巷之中而不改其乐。”)。努力学习以后,就要对所学知识有所感悟,能举一反三。(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比怎么样?”子贡:“我怎么能比的上颜回呢?颜回知道了一件事就能,运用到10件事里,而我只能运用到2件事而已。”)在你掌握了一些知识以后,你还有保持一颗谦虚的心,向所有人请教才能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解决已有知识中存在的问题。(子贡提问:“为什么有个姓孔的大臣,死后得到了文的称号呢?”孔子说:“那是因为他天资聪明,但是还是热爱学习以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且他可以向比他地位低的人提问啊。”)学习到了这一步可以算是完美了。等你学习到这一步时,同时对于个人思想的修炼也开始了。
个人的修养则应该从自省开始了,因为学习也是一种不断,和过去自己陋习告别的标志。(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从自省中我们达到第一步修炼。从自省中,我们人生得到跨越,跨越到下一步。就是掌握住自己的内心,形成一个坚定的内心,而不因为外界的变化而变化。这其实比学习更困难,所以不管是原始的儒家还是后来的儒家各个流派,都积极主张“修心”。由此可见,“修心”这种课业无论是何时何地,都是我们永远的的功课。
时至今日,儒家思想在毁誉参半的评价中挣扎,他曾经使得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但是说到底,就算儒家不能来治理国家,但是用来修身成为一个君子,对于我们还是无害的。修身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或许我们还必须从遥远的儒家中吸取适合我们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