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你人生中,双脚迈出的第一步吗?
我的儿子刚生下来一两个月的时候,瘦长而孱弱, 但只要我把他趴放到床上的苇席上, 他总是四肢并用,使劲向前爬行。而令人忍俊不禁的时候,他这种努力的动作反而会让他向后滑行。他看着我在前方伸出来的手或者玩具越离越远,开始哭泣起来,然而流着泪的他依然奋力移动四肢,试图靠近。这样的尝试有多次,我想他到时候一定很容易学会爬行。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接下来的日子他似乎被吓怕了,再也不愿意爬行。所以他真正学会爬行很晚,6月初出生的他在来年的5月中下旬才学会向前爬,但是很快他便迈出了人生的第1步。
我依然记得那一幕,那是他出生13个月后的一天。彼时他已经习惯扶着床,桌椅或墙壁前行,或者在大人的扶持下走路。有时他会自己试着放开双手,独自站立。我无数次在他站立的一两步外伸出双手,却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向他靠近,直至抓着他的手往前。终于有一天,在我期盼的眼神下,儿子张开双臂,移动双脚,扑向我同样张开的双手。从此,儿子进入了一个自由的新天地。
写作路上,我们到底需要什么?让我们看看迈出第1步的孩子吧!他需要力量和平衡,这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发展出来; 他需要前方的一双手,这双手不仅给他安全感,让他不用担心跌倒的恐惧,还给他前进的方向; 最后哪怕这一切都绰绰有余,也并不意味着成功的必然,他还需要一点只有他自己才能给予的:一点儿勇气。具备了这三样,他很快就会迈开大步。
也许你会说走路这么容易的事情,哪能跟写作比?但想一想,对那腿部力量和平衡能力都处于起始阶段的幼儿来说,如果他能表达他的担忧和恐惧的话,是否会跟我们这些似乎怎么也提升不了写作的小白是一样的感受?他会笃定他一定像你现在想的那样,觉得很容易吗?也许未必。
在我开始写作数月后,也许因为多年记日记的习惯,写什么对我来说很快不成问题,但我日益感到自己语言平淡无味,写作的乐趣也在逐渐丧失。我不断阅读,却一无所获。我参加一个又一个的写作培训班,却连一次被点评的机会也没有过,得到的仅仅是听课,听的也是人家想讲的,而非你想听到的,其用途与阅读并没有明显的差别。我只能幻想某一天,我读到一本好书,或者写着写着获得一点天启,突然开窍。
靠着这种幻想和文友偶尔的鼓励,我在痛苦中坚持。也许更主要的是,对其他已经丧失兴趣的我无路可逃。所以我只有硬着头皮写下去,因为我无路可逃。
但至少有一点,写作是一定能够带给我们的。不论你以什么样的初始水准开始写作,只要你坚持写,你便一定能够围绕一个主题越写越多,你书写的思维一定会越来越宽阔流畅。平淡无味的大白话,你能扣着主题,从绞尽脑汁写出三五百字,慢慢不那么困难地写到1500字,这就是一个写作思维能力的巨大进步。等到某一天你的语言能力提升了,你能轻松写出的就是1500字的优美文字,你的思维能力只会因为你语言能力的提升而跃进。只要训练我们的肌肉,就是在为更好的自己做好准备。如果文笔还无从提升,那么就训练这种写作思维吧。
关于写什么的问题,我也曾经有过困惑。一些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主题,情感经历,童年,家人等等,一般认为不能随便乱写。像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一旦把它写出来了,可能会用尽它的写作价值,等到你的写作成熟之后,你可能再无法利用这些你本可能创造出佳作的主题了。但是不动用这些宝藏,我们写什么?写那些无关痛痒的东西?
这时候我看到一本写作指导书上的观点: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他必须不断训练他的感受能力。对于一个具备创作能力,感受丰富的写作者来说,他每日的感受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所以根本不用担心素材用竭的问题。我接受了这种观念,因此我开始放手去写我心中涌现的任何题材,我记忆中那个取之不竭的宝藏,于是我再也不觉得无话可说,因为我对过往生活中的一切满含感情。
你担心披露自己的隐私?伍尔夫在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向人袒露了她与同母异父(或者是同父异母?)兄长的性经历。与她相比,我们能有多少真正不可告人的隐私?当你死后,有多少人会在意你曾经干过什么?没有。写吧!没什么大不了!
幼儿只要站立起来,就在训练他腿部的力量和平衡的感觉,没有一个婴儿会拒绝这种训练,因为人内在的生命力。但作为写作者的我们,却经常拒绝站立,拒绝写作训练,拒绝增强自己的肌肉(写作思维能力)和平衡能力(文笔)。只要身处人类社会中,没有一个幼儿会学不会行走, 因为即便最怯懦最缺乏关爱引导的孩子, 只要他内在渴望行走, 他必然会站立起来,总会有一天,他的能力足以让他克服扶持和怯懦, 迈出这关键的一步。
写作练习就是我们的站立。没有站立训练, 阅读也好,师傅也罢,都是无稽之谈。只有我们站立在那里,只要阅读和写作还在继续,总有一天我们会像那些迟走的幼儿一样,迈出那决定性的一步。哪怕你的文笔一直没有提升,只要你的思维训练继续进行下去,也必然会在很多方面帮助你的其他工作。
我们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很晚才学会大步行走。我们希望有一双手,能够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带给我们迈步的勇气。在现代网络社会里这一点日益变得可能。虽然可能很大部分的写作变现导师与骗子无异,但毕竟还是有少量正直而乐为人师的优秀写作者的存在。他们愿意提携后进,向下寻找文学对话与碰撞者,同时也借以完善自己的思想,或者获取自己应得的一份收入。走出去,读活着的,你可能相遇的人的优秀文章。不要苛求完美,只要他能够在某一方面引导你,他便可以是你写作艰辛路上,前方那双给你力量的手。
你对什么感到困惑,就读什么书。我一度对主题意图的表达感到困惑,对每一本到手的书,我会就其中主题意图的章节进行重点阅读思考。但我们对任何方面的深入都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过程,每一个阶段我们都需要不断深化。如同一个登山家,在克服下一座高峰之前,他需要进行的是全面的训练和提升,而这将有助他完成下一个高峰的攀登。
最近一次参加的是头条学院情感培训(免费),带给我的收获是,我终于收起了自然而然或者说无所用心的阅读习惯,因为我注意到一位文友靠写书评很快升了原创,此后我便开始更认真的写书评和读后感,这必然的需求就是带着问题和判断的阅读。但这种阅读依然侧重在故事情节结构和写作意图上,所以是远远不够的,但至少比那种自发的只关注情节的阅读上了一个小台阶。
难道说我之前真的不知道阅读应该怎么做吗?当然不是。没有一个人不知道,阅读越深入,思考越多越好。只因为我们天性懒惰,得过且过,没有被马鞭刺到,我们便倾向安于现状,即便我们属于进取者,我们思维上的惰性也依然需要种种鞭策才能打破。
我对残雪的阅读来自于一位同事的谈话, 她有点爱好文学, 也知道我在写一些文字,给过我关注和鼓励,她向我说起残雪在诺贝尔文学奖上的候选资格事件。
我之前读到了一些相关文章,知道残雪是在国外广受欢迎,但最难读的作家,也知道她是我的湖南老乡, 等等,但是没有很在意,更没想过读她。同事提到后我又去搜了她, 并对她产生了兴趣。我先是在图书馆借了她的《趋光运动》,读了几篇,一方面对她那种言之凿凿的狂妄不以为然,另一方面,对她散文中挖掘出的丰富的意象记忆,感到惊讶。于是我继续读她的其他小说,更多的介绍和她所写的书评等。我读到了她对潜意识写作的描述,她对潜意识和意象的无比重视。这刺激了我对意象的深入。
在此之前,我在一些古诗词欣赏和朱光潜的《美学》等书中知道了意象这个概念,读过寻虎关于其所提意识流概念的一些文章,知道意象很重要,但它对写作的意义,如何运用意象提升写作,我在这之前依然处于懵懂无知无感的阶段。
但残雪的意象世界显然是目前的我无从进入的,于是我转而去寻找简书上寻虎的相对易懂的意象流文章,他和他的所有认真的追随者的相关文章。我一篇篇读下去,直至读完他公众号上的全部文章。过程中我遇到一位追随者的文字,她对意象的理解和运用达到了相当的水准,我事实上也并非出于恭维地认为她的意象写作带有残雪的味道,并请求加微信。互加微信后,我们热烈的聊了多次,聊天过程中思维不断碰撞,我们不断确认了彼此对于意象内涵和运用上的理解,同时突破了寻虎对于意象的限制。
她出乎意料的主动问起给我点评,我求之不得,只是没好意思自己先提出来,她三言两语就点出了我写作中的毛病,虽然也许有点套路化,但却是当下阶段的我,最需要的引导。建立起一定的模式套路,就像一个阶段的拐杖,能够扶持我们走一段很长的路。只有将一些套路运用纯熟我们才能获得打破套路的功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套路。可以说,我犹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激发起我对写作的活跃思考。
对意象理解深入,将能让我的写作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前进的态势:学习将意象运用于写作,就是我当前努力的方向。
这一段让我深受启发的对话之后,我回想起来,我半年前在参加一个写作训练营的时候,同学中也有文笔很流畅的同学,我也向他们询问过学习写作的经验,其中有一位和现在这位说的有些类似,我也有所感觉,却并没有对我形成现在这样的震动。为什么?我想是因为通过近一年的写作和阅读,我的感受能力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升,所以造成一切差别背后的逻辑依然是最根本的那一点:坚持。
什么是感受力?就是你由长期写作训练得到的那个意象和思想的捕捞器。你每天的生活和写作,作用于你活跃的头脑,常会有新的意象和想法源源不断的冒出来。当然你并不总是能够保持这种活跃的状态,如果它枯竭了,停下来,感受和阅读,直到下一次想象的喷涌。感受力也使得你对于你写作中的问题日益明晰。
一旦你真正开始了刻意练习,你不在写作的时候,你实际上也在练。就象你爱上了某一个异性,你无时无刻不活在对他的想象中--甚至可能在你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也同样如此,而立意和意象就在这种无意识的想象中不断完善丰满。
没有哪一个孩子不会站立起来。只要保持刻意练习,你迟早会达到你的下一个跃迁。但是我们很少有人成为行走上的高手——跑步高手,登山家,因为我们对它没有渴求,也便没有追寻。没有一种通关是自然而然的,哪怕是最简单的行走。
坚持吧! 无论眼前困境如何,除非你确定,你真的另有所爱。它会强化你的思维,带你找到帮助你的每一位师傅,以及必须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