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龙云,号云起居士,寿山石雕西门派薄意高手。采访团队在福州逗留三日,以周老师的含蓄和内敛,我们大约只相当于翻开了一本书的序言。
武夷山茶聚,周老师有现场分享薄意,但是他声音很轻,隔着顺风堂彪悍的长桌,我听不清他的福州版普通话。就算听清也不能全听懂吧!各种版本的方言普通话,我经常一知半解。倒是央秀,和周老师坐得近,一屏屏翻看周老师的作品,一副被击中的表情。私底下和我商量,遂决定带着摄影师马可去福州。
贸然提出请求,周老师欣然应允,6月20到达福州,周老师亲自到车站来接,一路上一直帮我提着29寸的行李箱,高温之下的福州,令人好生过意不去。网上预定的住处,在周老师工作室对面,安顿好,一行人去周老师工作室喝茶。
无我之境 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 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相处的点滴,可以看出人的修养和品性。福州三日,有些细节一直历历在目,虽然这些还不足以拼出一个完整的周龙云。
周老师工作室有一面墙都是藏书,常常拍摄各种“成功人士”的摄像师马可悄悄说:周老师的书都是用来看的,因为装样子的书会更整齐,书籍装帧也更精美。接下来的相处,周老师就展示了他惊人的记忆力和对书籍的熟悉程度。
我们聊到福州的近现代名人,周老师很快就拿出一本书给我们参考;听说我想学工笔画,周老师告诉我可以先临摹两个人的画册:《陈子奋白描花卉册》和于非誾的《我怎样画工笔花鸟》。闲谈聊到定制鞋子,周老师说香港有家店,蔡澜书中有写,马上拿出来准确翻到那一页,供我们拍照留下地址。
他对于读书的态度,也可以从言谈中看出一二,他说他的徒弟们只想学点技法去赚钱,书摆在那里,他们看也不看。言下之意,甚为惋惜。而他本人,正如我们所见,博览群书,并且记忆力惊人,看过的内容,哪本书,在第几页,都象编了索引一样记在心中。
谁能思不歌 谁能饥不食
周老师视美食为人生乐趣。第二天到工作室,周老师问我们早餐吃了什么,答:肯德基。在颇多美食的福州吃肯德基,在周老师看来,实在太过敷衍。晚餐后周老师叮嘱,你们明天等我一起吃早餐。
次日清晨,周老师7.30发来微信,我到楼下了,不急,你们慢慢来。一行人,穿过几条街,去吃福州地道的早餐锅边糊,周老师还点了油饼油条,有甜有咸,充分考虑了北方人的口味。
福州三日,每一餐周老师都照顾妥帖,逢到餐馆环境略微嘈杂,周老师还要解释下:这里就是这样,但是东西新鲜、好吃。我们当然知道好吃,而且,刚刚离了武夷山略重的口味,福州的清淡简直恰称人怀抱,不晓得我们多开心。
福州第三日,周老师带我们去了福建省博物馆和三坊七巷,是日福州预报气温38摄氏度,高温橙色预警。在三坊七巷,周老师也衣背湿透,从北方来的我和马可,从未遇到如此高温,只能亦步亦趋跟在周老师身后,时不时周老师还要停下观察下我们,每到那时,两个人都装作没事,加快脚步。
以为周老师当地人,已经习惯这样的天气,但是午餐时,因为天气炎热胃口变差的我勉强吃下几口米饭,却发现周老师吃的比我还少。早餐离午餐已经间隔六七个小时,中间在三坊七巷,周老师还买了木金肉丸给我们吃,他自己只喝了一点饮料。
可见这温度,于他也实在煎熬。福州三日,点点滴滴小细节,勾画了一个印象的周龙云。只是我的直觉,周老师其实是有脾气的,在我们眼中的温润圆融,大隐于市只是他想给人看到的样子。内里的执拗包着圆融的外衣,轻易不给人看见。
词以境界为最上
周老师素有现代“林清卿”之美誉,这是业内一种极高的评价。林清卿何许人也?林清卿(一八七六~一九四八)少即成名,专攻薄意,为寿山石雕薄意西门派主将,被称为“西门清”,其主要成就是将薄意的创作推上了历史的巅峰。
“薄意”的雕刻是从相石开始的,一块原石,难免有色泽、裂纹、砂点方面的瑕疵或者说特色,这些石病,在高手眼中,未必是瑕疵,往往成点睛之笔,关键在构思创意的过程中,把这些构思同作品的主题结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高下立见的过程。做的好的,天衣无缝、妙趣横生,那些瑕与病,反成天然的切入点。
东坡之词旷 稼轩之词豪
人与作品当然的内在关联,像周龙云与洪一渌。洪一渌张扬外放,造句奇突、用词清绝,束长发、着阔大中式,由内而外的艺术家范儿,顺风堂亦是一处创意空间,俯拾皆是好点子。
周老师工作室于福州五四路闹市中央,只穿T恤短裤背双肩包,与之攀谈用语平和,要不是一方方薄意列于架上,象极寻常人家。
洪一渌大学主修大漆、雕塑而尔后开广告公司,做茶,折腾老建盏,一路行来颇多传奇故事。周老师是上学时便认定了薄意,从此浸淫其中,并且不爱使用机器,选择薄意,也是因为雕琢全靠一双手。
理解洪一渌的作品,可能需要灵、要悟、要修,像央秀,是于藏地闭关过的人。而理解周老师的作品,一定要对中国的诗画有一定的积淀,不要看小小一方薄意,周老师做起来似乎也轻松游刃有余,可那是二十余年的手上功夫,诗书画浸淫。这些作品,就像苏东坡的浣溪沙,看似一阙小令,那身后,藏着一个文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