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8日,母亲节快乐,感恩和祝福所有伟大的母亲,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黄河称为母亲河,在家喻户晓的歌曲——《长江之歌》里面则高度赞扬了长江哺育了中华儿女。
我想把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的传统节日都写一遍,因为我们可能忘记了一些平淡日子是多么地“与众不同”,“节日快乐”四个字就可以激起人们心中的涟漪。
很多人都还记得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在家中温暖的烛光下,母亲心灵手巧地穿针引线,为准备远行的孩子缝补衣裳,母亲耐心地缝着每一个衣角,但也担心孩子出门在外长期不能归家。
其实一直到1990年代,为儿女缝补衣裳依旧是母爱最真挚的表达,在我小时候的记忆当中,依然留存着母亲在缝纫机脚踩踏板的声音、修补好纽扣和拉链的声音、折叠衣服后放置于皮箱的声音……
中国传统的“母亲花”叫萱草花,也称为谖草,《诗经·卫风·伯兮》中有记载: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写道:“援,忘也”。萱草花呈黄色,因此萱草花也叫黄花菜、忘忧草,其草叶可食用,具有安神静心之功效。
我想,中国艺术家的使命就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可以让人们从繁琐不堪的沉重生活中解脱出来,寻找到一些可以让人喘息的缝隙,而温馨的记忆就是一种支撑人们继续向前进的力量。
另外一方面,将安全防治手段盘旋缠绕在各个社区的小角落,以防止有人突然崩溃,铤而走险,让彷徨前行的人都可以大口喘气般地感受到被关怀备至的片刻。
全球疫情持续到了2022年,时事的快速切换让人猝不及防,科技创新引领时代发展。
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的雄心壮志世人皆知,他现在的主要研究领域包含了Space X的载人飞船、火箭、殖民火星、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工程。
马斯克在华尔街日报CEO理事会论坛发言时表示,2022年有望在人类身上使用“脑机接口”Neuralink设备,让一些有特定脊髓损伤的人、四肢瘫痪患者重新动用身体功能。
现在因为疫情的肆虐,各行各业都遭遇了一些重创,但是困难会慢慢过去,人只要优于过去一无所有的自己、困惑不满的自己、作茧自缚的自己,就是一种生活中的胜利。
重新探索与他人新的连接方式,就一定要跳出“没有权力被压迫-努力掌握权力-不自觉地去压迫新的弱势群体”的死循环。
构建社会的平等关系,这不仅是一个多元化对抗的过程,更是你和周围人协同努力才可能取得的成果。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陈贝儿,历经3个月,穿梭全国6个省份,14个脱贫地区,深入海南热带雨林、川藏高原、戈壁沙漠,天南海北,翻山越岭。
为了拍摄悬崖村易地扶贫搬迁的原因,陈贝儿两次攀爬天梯上悬崖村,来回共一万多级,每次花费十几个小时,身体的疲惫和恐高症并未阻止她前行,在去怒江拍摄交通扶贫时,陈贝儿不顾危险,亲身体验了以前百姓过江用的溜索,她拍摄制作的12集纪录片《无穷之路》,全面真实地见证了中国的脱贫之路,有力地回应了西方媒体的质疑。
梁启超先生说:“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要自立自强,要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如今,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的课时比例发生了一些变化,调整了一些科目的占比。
体育与健康的课时比例超越了外语,成为继语文、数学之后的第三学科,艺术的课时比例提高至9%—11%,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也相应地提高了课时比例,中小学生要学会煮饭炒菜、喂养家禽、田地种植、郊外生存等家务劳动成了热议的话题。
县城教育是连接城市教育与乡村教育的中间站,当然也有人跳过县城,直接从乡村进入了城市,县城是一种被逐渐忽略的存在。
但是如今,县城开始可以成为人们大口喘息的缝隙,因为逃离了超大城市的拥挤不堪和生存压力的同时也避免了乡村的空心化。
2022年5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
2021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1亿人。其中,1472个县的县城常住人口为1.6亿人左右,394个县级市的城区常住人口为0.9亿人左右,这1866个县城及县级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县及县级市数量占县级行政区划数量的约65%。
《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可以总结概括为以下14项:
1.推进县城建设,有利于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布局。
顺应县城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作为示范地区重点发展,防止人口流失县城盲目建设。
2.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县城建设;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履行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营造制度环境等方面职责。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增强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强化县城与邻近城市发展的衔接配合。
3.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支持位于城市群和都市圈范围内的县城融入邻近大城市建设发展。
县城要主动承接人口、产业、功能特别是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过度集中的公共服务资源疏解转移,强化快速交通连接,发展成为与邻近大城市通勤便捷、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卫星县城。
4.积极培育专业功能县城。支持具有资源、交通等优势的县城发挥专业特长,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强化产业平台支撑,提高就业吸纳能力,发展成为先进制造、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专业功能县城。
建立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对公益性项目加强地方财政资金投入,符合条件项目可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予以支持;对准公益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鼓励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支持符合条件企业发行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券。
5.合理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推动位于农产品主产区内的县城集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做优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更多吸纳县域内农业转移人口,为有效服务“三农”、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支撑。
有序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推动位于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县城逐步有序承接生态地区超载人口转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发展适宜产业和清洁能源,为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支撑。
6.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县城短板弱项进一步补齐补强,一批具有良好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公共资源配置与常住人口规模基本匹配。
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成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县城,与邻近大中城市的发展差距显著缩小,促进城镇体系完善、支撑城乡融合发展作用进一步彰显。
7.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结合城镇发展变化态势,推动人口流失县城严控城镇建设用地增量、盘活存量,促进人口和公共服务资源适度集中,加强民生保障和救助扶助,有序引导人口向邻近的经济发展优势区域转移,支持有条件的资源枯竭县城培育接续替代产业。
8.增强县城产业支撑能力。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统筹培育本地产业和承接外部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一般性制造业。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培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农资供应、技术集成、仓储物流、农产品营销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根据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培育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特色民宿、养生养老等产业。
9.提升产业平台功能。依托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平台,引导县域产业集中集聚发展。
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城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根据需要配置公共配套设施,健全标准厂房、通用基础制造装备、共性技术研发仪器设备、质量基础设施、仓储集散回收设施,鼓励农民工集中的产业园区及企业建设集体宿舍。
10.健全商贸流通网络。发展物流中心和专业市场,打造工业品和农产品分拨中转地。根据需要建设铁路专用线,依托交通场站建设物流设施。
建设具备运输仓储、集散分拨等功能的物流配送中心,发展物流共同配送,鼓励社会力量布设智能快件箱。
改善农贸市场交易棚厅等经营条件,完善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面向城市消费的生鲜食品低温加工处理中心。
11.完善消费基础设施。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求,改善县城消费环境。
改造提升百货商场、大型卖场、特色商业街,发展新型消费集聚区。完善消费服务中心、公共交通站点、智能引导系统、安全保障设施,配置电子商务硬件设施及软件系统,建设展示交易公用空间。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道路、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
12.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大规模开展面向农民工特别是困难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技能素质和稳定就业能力。
统筹发挥企业、职业学校、技工学校作用,聚焦新职业新工种和紧缺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与市场需求契合度。推动公共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建设职业技能培训线上平台。落实好培训补贴政策,畅通培训补贴直达企业和培训者渠道,完善产业配套设施,有利于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稳定扩大县城就业岗位。
13.健全市政公用设施,有利于夯实县城运行基础支撑,重点完善市政交通设施,提高县城与周边大中城市互联互通水平。
健全防洪排涝设施,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强老化管网改造,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推进数字化改造,完善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增强污水收集处理能力。
统筹发展和安全,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守住历史文化根脉,防止大拆大建、贪大求洋,严格控制撤县建市设区,防控灾害事故风险,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14.强化县城公共服务供给。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扩大教育资源供给,发展养老托育服务,优化文化体育设施,完善社会福利设施等,提升县城人居环境质量。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打造蓝绿生态空间,推进生产生活低碳化,破解县城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完善人口、资金、土地等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确保稳定就业生活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一视同仁,确保新落户人口与县城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务。
2022年中国经济面临“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
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
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
从国内大循环、国际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战略到RCEP再到全国统一大市场,2022年中国能否完成GDP5.5%的增速目标也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2022年5月1日起,《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生育登记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实施。
《办法》明确了生育子女无须再审批,实行全口径生育登记制度,明确将入户、入学、入职等与个人生育情况全面脱钩。
本次《办法》在服务理念上有了重大的转变和创新,将“生育登记证明”更改为“生育登记凭证”,同时,对办理生育登记的登记主体也作了拓展:
延续了未婚生育人群可以办理生育登记的规定;
不限定登记主体的户籍,在本省居住的外省户籍人口均可办理生育登记;
不限定办理生育登记的孩次,不管是三孩以内还是三孩以上,均可以办理生育登记;
不限定办理的地点,不管是户籍地还是现居住地,均可以办理登记。
全程办理只需交身份证或户口簿,其他证件或材料均无需再提供,在办理的过程中,生育登记办理平台加强政务数据共享,在完成办理生育登记后同时生成《生育登记凭证》电子证照,方便群众在办理其他事项时可以直接调用《生育登记凭证》的电子证照。
免予手动提交,最大幅度减少群众提交的资料,杜绝让群众多跑腿的现象。这意味着广东省率先淡化生育登记的“申请”色彩,强调基层办理机构的主动登记责任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2022年5月4日青年节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中国20家交响乐团推出云合奏《我的祖国》,它奏响了中国的激昂旋律,凝聚了中国的团结力量!
2022年5月6日《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发布以后,县城成为了目前我国发展的主要基石,这是顺应民心、为老百姓干实事的创新举措。
县城建设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现阶段县城投资消费与城市差距很大,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仅为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二分之一左右,人均消费支出仅为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三分之二左右,推进县城建设,有利于开拓新的投资消费空间。
县城成为2022年6月份即将毕业的1076万大学生就业的一条新路径,从事一份可以安身立命的职业,不再陷入“大城市容不下肉身,小城市放不下灵魂”的两难局面,因为观念可以改变人生的许多选项。
全国1866个县和县级市的各自不同的发展路径,终会促成中国百花齐放、各具特色、鲜活发展的全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踏出了坚实的一步。
到2025年,我们中国有望成为总人口为14亿的高收入国家,高收入人口目前约占全世界人口的16%,而中国成为高收入国家之后,这一比例将直接提升为34%,一旦实现这个愿景,中国将持续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龙头。
到2030年,中国GDP总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将进一步地提升中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在全球的影响力。
到203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超过7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届时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实现质的飞跃,共同富裕的成色更足。
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奋斗,一步一个脚印,一起向未来,把中国经济发展的蛋糕做大做强,然后再通过三次分配的实施细则把蛋糕切好、分好,促进中国在科技创新、军事力量、体育竞技、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走在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