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 柴静
第十一章 只求了解与认识而已
二〇〇六年曾有一个引起了轩然大波的“虐猫”视频,影片中一个穿着高跟鞋的女性把一只猫活活踩死。本章讲述的是柴静深入探寻“虐猫人”、“拍视频者”及其背后组织做此事之原因的过程与感受。柴静不企图去指责这些人,她仅希望能把背后的故事真实地叙述出来,正如斯宾诺莎所定义“观察”的实质:不赞美,不责难,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认识而已。最后发现,涉事者其实都不是为了虐猫而虐猫,并不是完全的麻木不仁,而都有他们自身难以启齿的原因,尽管他们确实违背了道德。
本章有几段话引发了我的思考。
1. 他解释:“因为如果规则只是道德的话,人的道德底线是不一样的。”
“假如当时这个行为是违法的,有明确的法律规范,你觉得你会做吗?”我问。
“不可能。”
“绝对不会?”
“这个底线坚决不能超越。”
此处的“他”是“拍视频者”,他认为他做的事并不违法,因为“公民道德规范里又没写不能踩猫。”他说的不无道理。在我国,很多行为规范都只是基于道德层面,没有法律明文规定,人们就是凭“良心”在做“应该做的事”和不做“不应该做的事”。可是,每个人的道德底线都是不一样的,只能界定高与低,无法判定对和错。那么我们可否尝试把这些规范立法?并有惩罚来保障呢?如我们知道,在日本生活,如果不进行垃圾分类可能会被逮捕;在新加坡如果制造、销售或进口甚至吃口香糖都会被罚款和监禁。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校园。如果我们可以事无巨细,把一些行为规范落实到班规、校规中去,我相信孩子们会更注重言行。
2. “有的人觉得,如果一个人可以直接对动物做出很残忍的事情,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可以用语言来攻击他呢?”
他说:“当初他做出这样的行为以后,就已经是错了,既然他都错了,为什么我们还要跟着他一起错呢?”
“你说的这个错是指什么?”
“他攻击了动物,而我们攻击他。”
“攻击的背后是什么呢?”
“是在发泄,发泄当时愤怒的感情。”他说。
That's what exactly the "keyboard man" should be told.
想想平时总有孩子过来“打小报告”,或者“共犯们”互相推脱责任,我们总会说“请你先管好自己”、“你是不是没有做错”……我们成年人何尝不是?若不是圣贤,应该没有资格批判他人吧?下次产生矛盾时,试试先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别一味地怪责别人。